第2055章[第3頁/共5頁]
此次漳州的錦衣衛被許心素抓到把柄,他必定會藉此機遇向朝廷提出某些要求,至於能不能達成目標,那就得看許心素的操縱程度如何了。而陶東來對此的態度實在和明廷有些類似――隻要許心素彆造反就行。
幸虧舒心的日子還是占了多數,幾個月下來,費策賢漸漸也接管了朝鮮國已經投奔海漢這個究竟,隻要不與大明為敵,彷彿也說不上能對大明有甚麼實際的波折。
作為首任駐海漢國大使,費策賢這兩年的日子實在還算過得不錯,僅修建使館工程這一項,就讓他平增了很多支出。他之前從未主持過基建工程這類屬於工部的差事,完整不知這裡邊竟有很多能夠操縱的空間,這還是本地賣力工程修建的工頭主動奉告,不然他大抵就在茫然無知中錯過了這合法發財的機遇。
當然費策賢也不會在海漢人麵前表示出任何的不滿,作為一名已經上任兩年的交際官,他很清楚本身該做甚麼不該做甚麼。如果對朝鮮與海漢建交一事提出公開反對,並不會起到涓滴的感化,反而會自曝其短,讓這兩家更加抱團。
實際上費策賢嚮明廷所供應這些資訊的代價,就算當下賞他個侍郎做也不為過。明廷按照他所送回的陳述,確信海漢不會大肆發兵入侵本地地區,並且會在將來可見的一段時候內持續保持與大明的戰役相處,因而便從東南地區抽調了部分駐軍北上,進入華中地區參與對農夫軍的圍殲。如許一來,便使得大明的內鬨在必然程度上獲得了停止,進一步地緊縮了農夫軍的活動地區。
在本來的汗青上,崇禎十年是農夫軍活動非常頻繁的一年,張獻忠的農夫軍在華中、華東地區與明軍打得有來有往,一度持續攻破了數座城池。但在這個時空中明廷將本來鎮守南邊的明軍調了數萬到華中參戰,張獻忠的日子可就冇那麼好過了,幾次率軍從潛山殺出,都被嚴陣以待的明軍給擋了歸去。而李自成在渭南地區集結的十七部農夫軍,也一樣未能掀颳風波,在孫傳庭和洪承疇的夾攻之下隻能挑選轉向攻打四川。
對海漢來講,福建既是首要的原質料產地,也是海漢商品輸出的首要市場之一,包管福建的承平不但是大明的需求,對海漢也有諸多好處。
費策賢但願本身能夠將海漢這些先進的理念和技術都儘能夠詳細地寫入本身的陳述當中,哪怕大明出於各種啟事冇法**照搬此中的大部分內容,但能藉此對海漢的體味更加深切全麵,此後朝廷在措置與海漢的交際乾係時也能有更多的質料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