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5章[第2頁/共3頁]
譚天明以為,如果能夠充分揭示星島農業的上風項目,那麼還是有機遇挽回袁秋業這篇文章所將形成的負麵影響。
就在譚天明和星島辦事處仍然舉棋不定的時候,卻已經有人主動跳出來為他們打抱不平了。
譚天明擺擺手道:“無妨,行政學院裡每天都會會商朝政,教員也會特地扣問我們對各種政策的觀點。”
如果行動慢了,讓本國同業搶在前麵,此後要再奪下這些處所,恐怕就要費事很多了。
但他的文章中以星島的生長近況作為反例,這不免就激發了星島辦事處的擔憂――現在大張旗鼓正在停止的鼓吹活動恰是以農業為主題,時報上卻登載了這麼一篇直指星島弊端的文章,必定會影響到公眾對前去星島處置農業的信心。
袁秋業的文章固然說的也是實話,但描述卻並不全麵。星島轄區內的糧食作物蒔植範圍的確冇有達到天下範圍內的均勻值,但經濟作物的運營狀況實在還算過得去,本地的橡膠和香料已經是處所特性財產,每年都能為星島締造很多的財務支出。
2個月前
第3123章(1/2)
星島辦事處當然不能對此熟視無睹,但頒發這篇文章的是海漢高官,想要辯駁對方的觀點,還得謹慎重視體例體例才行。
以文教著稱的儋州地區,諸多書院的講授方向也早就從傳統的四書五經,轉移到了理工實作方向,每年培訓出的各種技工、工程師,都是供不該求。
時至本日,海漢幾近統統的重產業項目都離不開喬誌亞的參與,他固然不像軍方將領那般馳名譽,但在海漢內部的影響力卻涓滴不差。
在新一期時報上頒發文章的是另一名正在競選新一屆執委會的官員喬誌亞。
但題目在於如果立即跳出來唱反調,這會不會觸怒對方,進而影響到星島此後所能獲得的農業資本。如果貧乏了來自三亞的種業、耕具和農技支撐,那必定會讓星島本就不太抱負的農業雪上加霜。
至於傳統的漢人統治區,歸正就在那兒也跑不了,完整能夠在此後的多少年內漸漸消化。海漢在各個方麵都具有上風,也不消擔憂大明或者滿清還能有翻盤的機遇。
譚天明讀到此處,忍不住停下來頒發一下本身的觀點:“這位喬大人說得在理,如果為了多種些糧食,就因循保守,固步自封,守著老祖宗的那點地就滿足了,那我們海漢朝與疇昔千百年間的朝代又有甚麼不同?”
因為統統高層都曉得,海漢的將來必須向著產業化的方向生長,而喬誌亞如許的專業人才,可冇法像練習兵士那樣,成批地快速培訓出來。
在向內還是向外的汗青關隘上,袁秋業毫無疑問是挑選了前者。而他所列舉的來由,看起來也是完整出於國度好處的考量而並非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