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六十章 大計劃(二)[第3頁/共6頁]
奇特來哉,呂夷簡就早為此事做過辨論,不曉得為甚麼韓琦又將它翻出來。
韓琦持續說了三患,契丹之意是讓元昊同事二主,若朝廷且務休兵,許其不臣,契丹聞之,必定索名份,最起碼一點,你們宋朝冇本領談好,讓我們替你談。一讓,契丹一怒之下,會是以為名,再毀誓約,此一患也。即便毀了約,都不能怪人家契丹,這是盟約的前提之一。
朝廷也有人明白過來,餘靖上書道,元昊派呂尼如定幸舍等來,已於紫宸殿朝見,竅覺得元昊上書有吾祖之稱,臣朝夕思之,此乃西賊侮玩朝廷之舉。古域外稱單於、可汗之類,皆中外共知,元昊無端創此項目,且彼稱陛下為父,卻讓陛下呼為我祖,此非侮玩為何?賊又言九州十三縣是其故鄉,何況靈鹽綏宥,實在都是國度舊地,若辨封域,請西夏償還國度。
這是一筆爛賬,本來與契丹並無扳連,先是龐籍勾引李文貴,李文貴歸去後,元昊兵敗受困,海內情勢嚴峻,因而一拍即合,兩邊才正式媾和。因為主掌東府的晏殊一向很軟弱,讓元昊輕視,又產生非份之想,因而平空增加無數事端。不然此次便能媾和早就勝利了。
是監督官,專門監督官員的品德,或者政事做得吵嘴,做完了,有了吵嘴,這才輪到言臣發話。這纔是各伺其職。
已經更靠近於慶曆新政的各種變法。
蔡襄言,元昊始以兀卒之號為請,及邵良佐還,更號為吾祖,足見羌賊悖慢之意,吾祖猶言我翁也,今縱使元昊稱臣,而上書於朝廷自稱吾祖,朝廷賜之聖旨,亦稱吾祖,是多麼語?
朝廷如許做不對的,漢唐故事,大事必須集議,示泛博,不能自狹,謀臣思大眾,不能自專。但自兵興以來,常秘大事,不想人曉得,可措置乖違,又怎能掩瞞?臣覺得莫若采大眾之議,收眾善之謀,元昊請和一事,令人未至之前,先集百官廷議,必有長策。
國度太軟更加不可的,會有很多很多國度欺負。
另有,他越鼓吹契丹入侵,宋朝君臣越想與元昊苟和,因而敏捷承諾元昊各種過份的要求。但明顯不是歐陽修所想的,他的設法是這一句,見國有大事,旁采眾論,雖有異同,然大略皆為就和則難,反麵則易,不敢自專。
韓琦先上七事。清政本,樞密院本兵之地,臣在樞密院所主多苛碎纖末之務,中書公事雖不與聞,恐怕也彷彿,該當讓微瑣悉歸有司,隻專論大事,使得安閒謀議。念邊,當局循舊例,才午即出,稍留恐疑眾,退朝食罷,匆簽書而支,何來時候議及疆事。都堂應延一時,以專論邊。擢賢才,承平以來,用人以敘遷之法,故遺才甚多,兩府求一武臣代郭承佑,累日不能得。宜仿祖宗舊製,於文武臣當選不能撥之,先試其能,看看可否能擔負委用,用之正式敘遷,不能用者則退。備河北,與北通好三十幾年,武備悉廢,慢書之至,騷然蜞知所為。宜選轉運使二人,密授經略,責以光陰,使營守禦之備,則我能待之有素。固河東,昊賊陷豐州,掠河外屬戶殆儘,麟府孤絕,宜責本道帥度險要,建城堡,省轉餉,為耐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