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九十章 崮山戰役(一)[第2頁/共4頁]
也正式因為張懷芝早早抽調軍隊北上,這才氣夠搶在奉軍之前到達濟南並擺設防備戰事,從一開端的一個旅四千多人,再到現在的一萬多人。
吳鳳嶺入主山西,以是人們是遵循他的節製區山西來稱呼,稱吳鳳嶺麾下的軍隊為晉軍。
成心機的是,他和趙東雲一樣除了購入日式和德式火炮外,還采辦了相稱一軍隊的法製、英製火炮,根基上能買到手,短時候能夠到貨的火炮他都要。
“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個第二混成旅給打掉,那麼接下來的半個月裡我們就能夠安閒對濟南的萬餘守軍策動打擊,霸占濟南也就輕易的多!”
現在濟南有著魯軍一萬多人就不如何好打了,徐邦傑可不肯意讓這股魯軍救兵到達濟南。
徐邦傑麾下的奉軍第二軍實際上兵力並不算多,第三師和第十師以及其他諸多兵力加在一起也就三萬多人罷了,以是能夠抽調出來打援的兵力也不會太多,現在能夠抽調一個第三師出來已經是徐邦傑放棄了短時候內霸占濟南的環境下了。
但是火炮少不代表張懷芝的軍隊不能兵戈了,固然張懷芝麾下魯軍,實際上也就是王英楷擔負大總統期間編成的第全軍。這個第全軍番號。和段祺瑞麾下的第一軍、王士珍的第二軍番都是老番號了,現在人們大多已經不這麼叫喚,普通都是直接稱呼為魯軍、皖軍、鄂軍、晉軍、奉軍等,這裡頭的稱呼有些是軍閥出世地作為稱呼,有些則是以軍閥節製區作為稱呼,並冇有同一的規律,都是人們的風俗稱呼便利罷了。
而第三師的主力軍隊則是敏捷南下,次日其前鋒軍隊就是在崮山鎮和從泰安聲援而來的山東省陸軍第二混成旅產生交兵。
固然目前還冇有一個精確的諜報,但是段祺瑞麾下的皖軍具有的身管火炮起碼也得上百門,固然存在老舊並存、型號和口徑混亂,但是這也不可否定皖軍具有火炮超越百門的究竟。
那麼從這裡便能夠看得出來,這個崮山鎮能夠說是魯軍北上的必經通道,一樣也是奉軍後續南下的必經通道,之前奉軍因為兵力緊缺,以是隻是倉促節製了長清後,隻是在崮山鎮調派了一個營的兵力罷了。
但是跟著奉軍入關作戰不竭得勝,特彆是是唐山戰役後張懷芝加快了抽調軍隊北上的法度。
這個小小的崮山鎮跟著濟南戰役的發作已經成為了兩軍爭奪要點,屆時魯軍增救兵隊要想聲援濟南,就必須霸占這個崮山鎮!
海內軍隊裡火炮最多的天然是奉軍和之前的直軍,而直軍敗北並且大部分的軍隊都投誠趙東雲以後,直軍的大部分炊當都是都被奉軍所接管,現在出了奉軍外,具有火炮最多的就是段祺瑞的皖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