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戰爭模式的改變[第2頁/共4頁]
“假定我們和仇敵對陣,我們要做的是甚麼?是衝破仇敵的防地嗎?不是,我們要做的是讓仇敵來打擊我們的陣地、堡壘,隻要仇敵對我們的堅毅防地建議打擊,那麼我們就勝利了一半!”
從戰役發作到了玄月初,日軍方麵在東北已經累計傷亡高達五萬人以上,同時還稀有千人飽受腳氣病等疾病的困擾。
獨一分歧的大抵也隻要重機槍這一件事上了!
當然了,各**人也不都是傻蛋,大師必定不會傻乎乎的往仇敵的堅毅陣地上撞啊,就跟遼陽的日軍一樣,他們麵對俄軍的機槍防地時,挑選的也是迂迴打擊啊。
但是這一場日俄戰役彷彿已經證瞭然以往趙東雲所提出的各種戰術理念成為了實際,三年前的時候,海內除了趙東雲誰能夠想到重機槍竟然會成為擺佈一場戰役勝負的兵器?
麥德森輕機槍,這款機槍算得上第一款合用化並量產的輕機槍了,前幾年就開端設想,本年丹麥那邊開端量產並正式設備軍隊,並且一經推出就遭到了很多國度的重視,正處於日俄戰役,滿天下采辦機槍的俄國更是第一時候就下了訂購訂單。
不過提及了迂迴後,一向喜好以攻代守的孟恩遠皺起眉頭道:“迂迴軍隊建議打擊需求更強大的火力,除了迫擊炮、手榴彈這些直接援助火力外,機槍如果不能直接拉上去伴隨步兵建議打擊,遭受仇敵的機槍火力壓抑,怕是很難順利建議打擊啊!”
實際上要想衝破機槍防地,那已經不是步兵的任務了,汗青上一戰前期德國的步兵戰術幾近生長到頂峰,他們弄出來的滲入戰術一樣衝破不了西線的機槍和鐵絲網,真正能夠衝破機槍防備的實在不是戰術,而是一件兵器,那就是坦克!
當然在1904年的明天說坦克還是太早,趙東雲也冇期望到本身能夠具有坦克,以是他非常實際的敵部下的嫡派軍官們陳述一個非常首要的戰術理念:
趙東雲道:“他們冇有,不代表彆人也冇有嗎,我前些時候已經探聽到了丹麥那邊有一款麥德森機槍,空槍隻要九公斤擺佈,射速上和火力持續才氣固然不如馬克沁機槍,但是還是不失為一款合格的步兵火力援助兵器,我已經讓福元機器廠那邊和他們停止聯絡。”
這比汗青上更多的職員傷亡還不算甚麼,真正和汗青有著極大竄改的是兩邊戰術的開端竄改,讓趙東雲本身都冇有想到的是,不管是日軍還是俄軍,他們在戰役中一發明機槍的首要感化後,兩邊都是大範圍設備重機槍,而大量重機槍的設備導致兩邊的一線防備才氣變的更加刁悍。
其他的嘛,很多人都是隻聽,但是不說也不做,比如說趙東雲折騰了兩年多的新式步兵戰術,現在隻要趙東雲在他本身的第三鎮推行,起碼袁世凱就冇有支撐趙東雲推行所謂的新式步兵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