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小兒麻疹[第1頁/共2頁]
【成分】浮萍、西河柳、櫻桃核、芫荽子各15克,生麻黃、桂枝各9克。
【主治】凡小兒麻疹出疹不暢,沐浴後數小時便可透疹,麻疹危重者可轉危為安。
【主治】合用於小兒麻疹出不透。
【成分】黃酒60毫升,苧麻60克,紫蘇葉、紫背浮萍各15克,芫荽子9克。
【成分】西河柳60~100克。
【用法】上藥加淨水2000毫升煎沸,將藥液倒入盆內,然後用潔淨毛巾蘸熱藥液,擦抹滿身皮膚。擦後讓患兒蓋被靜臥,麻疹便可出透。凡是用藥1次,最多2次。
【主治】合用於麻疹模糊、透發不快,或臉部不顯、身熱無汗者。
【服從】透發麻疹。
療方1
【用法】將香菇洗淨,切細,加淨水適當,水煎取汁,趁熱熏洗滿身,而後用藥汁加溫水適當足浴。每日1劑,每日1~2次,持續2―3天。
療方2
【提示】洗身後要擦乾身材,蓋好薄被,讓息兒微微出汗。
麻疹又稱“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發的一種小兒常見發疹性感抱病,經呼吸道傳播,感染性大,體弱兒及嬰兒常有嚴峻併發症。本病風行於冬春兩季,但四時都可產生,多見於半歲以上的嬰幼兒,1~5歲病發率尤高。臨床表示為發熱,結膜炎,上呼吸道炎等,以頰黏膜呈現麻疹黏膜斑,皮膚呈現紅色斑丘疹為特性。本病初起,高熱3天,伴隨咳嗽、流涕、噴嚏、兩眼結膜充血、畏光、墮淚等症狀,起病第2天後患兒口腔黏膜充血粗糙,在頰內黏膜上可見紅色斑點,有紅暈環抱,初為針尖大小,逐步增大或部分融會,稱為麻疹黏膜斑,遍身出紅色疹點,因稍見隆起,捫之礙手,故名麻疹。出疹期周身漸布暗紅色的斑丘疹,挨次見於頭麵、胸、背、腹、四肢、手心足底。此期熱度高,常常高至40℃,有滿身不適及各種炎症表示,易有厭食,哭鬨,輕度腹瀉或較著嗜睡。退疹期按出疹挨次減退,熱度同時降落,其他症狀也好轉。規複期皮疹處有麥鼓樣輕微脫屑,留棕色斑痕,2~3周內消逝。實施防備接種後,降落了本病病發率並節製了風行。
【成分】苧麻根90克。
療方1
【提示】擦時要避風,擦後蓋被,謹防受寒著涼。
【成分】鮮芫荽60克生薑、蔥白各30克,酒適當。
【服從】解表透疹。
【用法】上藥水煎,去渣後取汁,趁熱悄悄擦洗滿身,1次便可。
【服從】頒發透疹。
【主治】合用於小兒麻疹出而不透。
療方7
【用法】上藥水煎1000毫升,煎好後用潔淨毛巾趁熱蘸藥液,悄悄擦敷頭麵、前胸部皮膚。藥液稍冷即換,如此幾次5~10分鐘。每日4~5次,每劑藥利用2~3次後改換,2~3日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