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文明的浩劫[第4頁/共4頁]
一座近二十層的黌舍大樓代替了本來三層高的校舍。而本來的明倫堂和縣學講堂就在這大樓的暗影中苟延殘喘,頂著一個“省級文物庇護單位”的名頭,被鋼筋水泥修建圍了個水泄不通。而本來的明朝的“戟門”則成了一條被關在籠子裡的“土狗”,和那些當代修建比起來,這些古修建已經冇有了活力和朝氣,成了遲早要被期間所淘汰的泥雕木塑。
雷濤記得清清楚楚,當年他考大學的時候,考點就在本來的市第八中學。本來的黌舍門口有一座仿古門碑和中間的戟門相連,團體看還是非常之調和的。但厥後回邯江再從那邊顛末時,本來的八中成了一所全市著名的私立黌舍,號稱“邯江第一貴族中學”。
元朝書畫大師倪雲林的教員王仁輔所撰的《邯江縣誌》,此中“卷三下”黌舍條載:“州學即舊縣學也,在州城西南三百步,宋嘉祐三年邑令張詵始創為之。”這時邯江縣學最早的記錄。但從與孔廟相乾的汗青看,邯江縣學的構成時候彷彿比《邯江縣誌》所載的北宋嘉祐三年還要早。
可惜現在這兩府都在前一輪的都會改革中煙消雲散了。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而邯江學宮更是經曆了兩次大難。第一次大難是戰亂,第二次大難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