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第5頁/共7頁]
高展明道:“是。是托了姑媽和伯父的福,才氣還我一個公道。”
高展明心中不由大喜。拿回了這條線,他生財之路又多了一條,漸漸把買賣做回高元青當初在時的模樣,乃至更甚於當年,指日可待了。有了錢,他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高展明略帶不安的起家,坐到高嬙身邊,郭玉蓮悄悄退了出去,將殿門關上了。
高展明說到這裡,停頓了半晌。他文中觸及的都是民生大計,但是他曉得在高嬙心中,民生並非第一名的,放在首位的事權勢。是以他腦中略一轉,道:“如果推行此政,頭幾年,朝廷的支出定然會增加,數年以後纔可見收益。侄兒以為,此法宜早不宜晚。就說現在朝中局勢,藩鎮節度使擁兵自重,就連朝廷都不得不忌諱,京畿雖有十萬親兵,還是太少,畢竟京畿的親兵與藩鎮的重兵不成同日而語,處所軍閥是在疆場上磨練出來的,打過實仗,練習有素。侄兒說句忌諱的話,萬一,萬一藩鎮造反,京畿十萬親兵一定能夠對付。是以若不能減弱藩鎮兵權,京畿還應當設置更多兵力纔是。藩鎮長官如何肯被減弱?且減弱藩鎮,內奸來襲又該如何是好?是以此法為下策,上策該當加強京畿保衛。要添兵,就要有錢,不但有錢,還要得民氣,百姓纔會誌願參軍,拱衛皇權。若能增加官方出產,一則充盈國庫,二則能得民氣。如果順利,三五年內,就見效果。”
高展明方纔出門的時候正與高華崇辯論,是以冇將心機放在被太後傳召一事上,可他坐著肩輿出了宗學,內心便開端有些忐忑了:太後怎會召見他?為了何事?莫非是香山上的那件事觸怒了太後?
高展明倒冇想到高嬙竟會用這麼親熱的態度來對他,像是在皋牢他。用皋牢這詞彷彿有些不太得當,畢竟高嬙是垂簾聽政的太後,而他隻不過是高家一個喪父的少年,起碼高嬙說這些話,申明他對於高嬙是有操縱代價的。至於高嬙的那份動情,或許對於真正的高展明來講能夠感動聽,可對於他來講,信個三分也就充足了——即便高嬙身處深宮當中,對於宮外的事也不是一無所知的,若高嬙當真如此心疼他,疇前的高展明又怎會吃那麼多的苦?
高展明道:“我記得小時候爹和我說,姑媽對他最好,有甚麼功德,總記得他,要我長大以後必然要貢獻姑媽。當時候我還很小,我不懂事,厥後爹去了以後,我和娘過得……並不太好,偶然候我內心難受,就會想起爹說過的話。我在宗學頂勤奮讀書,想著將來能出人頭地,為太後和諸位伯父效力,不孤負了爹當年對我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