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外部監督議政院[第1頁/共4頁]
議政院有五點權力,第一點是監督本地官府的任何治政行動,如有二分之一以上的議政員反對,則本地官府的治政行動必須停止並提交下級官府質詢;第二點是監督本地官員,如有二分之一的議政員彈劾,本地任何一個官員必須當即停職,接管下級官府的質詢;第三點是通過審議財務法預算,對本地官府的財務支出和支出實施監督;第四點是提交公眾對本地官府最首要的定見,並催促本地官府及時處理;第五點是推舉參與下級議政院的議政員。
呂布更清楚這個國度機體上常常發作的癌症的本源是官本位,而官本位的本源是垂直任命製,當每個官員都隻需求向下屬賣力的時候,買官賣官、貪汙腐蝕、品德淪喪是不成製止的。
議政員在議場內受庇護,在會內所作談吐及表決對外不必賣力,並且有不被拘繫的特權。
在呂布看來,軍政大權集合是部屬尾大不掉功高震主乃至謀反篡國的一大動因,呂布把軍政分開,設軍務院專門措置軍事,設政務院專門措置民政,是為了分上麵初級官僚的權力,除了他本身以外,他不想讓任何部屬成為像汗青上曹操、司馬懿、袁世凱之類能夠軍政大權一把抓的權臣。
任命官員後,下一步就是管束和羈繫題目。而官本位軌製導致管官的機製太虛,重受權而輕監督,重集權而輕分權,最後導致虛監督和軟監督,隻要體製內的監督,而冇有體製外的監督,貧乏彆的政治個人和公眾的監督,訊息監督也有諸多禁區,這類體製內的監督導致本身的刀削不了本身的把,敗北題目難以根治,啟事就在於此。
幾千年來,都是少數人在少數人的圈子裡選乾部,因為是上邊給下邊發烏紗帽,形成在官員挑選導向上的失誤,讓官員隻對上賣力,而不對下賣力。誰給發的烏紗帽就對誰賣力;過分尋求短期行動,而冇有長遠籌算;以政績論英難,很多官員都情勢主義,作秀而不做事,構成政績工程。媚諂帶領,等著汲引,對民生工程不正視,形成一屆政績幾屆承擔。
呂布把國度安然總署晉升到中心一級機構,除了表示對國度安然、諜報事情的正視以外,更有操縱安然總署上麵的三大機構為本身刺探官僚隱蔽進而監控他們的目標,呂布把三大機構的名字參軍情司、中情司、暗香司改名為軍情部、中情部、外務部,全稱是軍事諜報部、中心諜報部、內部事件部,全麵覆蓋對外、對內統統角落的諜報,特彆是對官僚的諜報監控,這三大機構都有拘繫權。一旦獲得對方倒黴於國度、嚴峻冒犯大中華憲章的確實證據,當即拘繫,有廉政題目的交由廉政公署,冇有廉政卻威脅到國度安然的則交給廷尉措置,三大機構冇有審判權,呂布是想把它當作錦衣衛、東廠、西廠來用。卻不想讓他們有錦衣衛、東廠、西廠那樣不成停止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