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等待時機[第3頁/共4頁]
但現在洛陽顛末趙檉十多年的運營,這些題目都不是甚麼題目了,首要的阻力將是來自像太宗那樣的好處既得者。固然趙檉還冇有肯定擔當者,但汴京成為大宋的都城已經近二百年,已經構成了龐大的處所權勢,他們和皇族及朝廷官員有著盤根錯節的乾係,有著很大的影響力,遷都將毛病他們的好處,也將招致他們激烈的反對。
…………
自主國以來實在有兩次機遇是遷都的最好機會,一個是太祖建國之時以‘辭舊迎新’的名義以洛陽為都,但是限於當時的汗青前提,太祖終究屈就於群臣的反對而冇有能勝利;再有就是靖康之變後,趙檉繼位之時,當時汴京淪陷任誰也明白此處為都並不是甚麼好處所,讓女真人兩次兵臨城下。
趙檉也明白天下上冇有攻不破的城池,過不了的河,即便製作一座銅牆鐵壁的洛陽城也難保不被攻破,將全部國運依托在一座城池之上更是個笑話,當年的秦始皇構築長城也冇有能擋住內奸的入侵,近代的馬其諾防地更是難擋納粹的坦克的碾壓。是以遷都洛陽並不但是從防衛的角度考慮,而是按照現在的局勢生長,他不過是做好麵前的事情,至於今後自有先人操心!
即便本朝的有識之士也認識到了以汴京為都的缺點。名臣範仲淹說:“洛陽險固,汴為四戰之地,承平宜居汴,既有事必居洛陽。”名將韓琦也曾建議說:“北戎勢重,京師坦而無備,若一朝稱兵深切,必促河朔重兵與之力戰。彼克服,則疾趨澶淵。若都城堅毅,戒河朔之兵勿與戰。彼不得戰,欲深切則前有堅城,後有重兵,必阻而自退。退而邀之,擊之,皆可也。”可惜他們的定見冇有引發最高統治者的正視,或被人勸止,乃至遺禍後代。
跟著春秋漸長,趙檉也麵對著挑選,他想給兒孫們留下一個清平天下,一段光輝的汗青,但是趙檉非常清楚這隻是本身的一廂甘心,天下上冇有不滅的王朝,更冇有萬世基業,數代而終的短折朝代汗青上比比皆是,本身不過是持續了大宋的國運,冇有了女真人,冇有了蒙前人,還會有其他民族的崛起和入侵,乃至是呈現個把不肖子孫,敗光了祖上的家業,更將被汗青的進步所淹冇。
趙檉繼位後,專門撥出專款動員大量的民夫、軍隊,加高堤壩、疏浚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