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亂局[第2頁/共3頁]
可還是有一名腦筋比較拎不清的宋國憤青向趙構上了一份千言書,這位哥們膽量可夠大了,竟然敢私行勸說趙構禦駕親征。並趁便把黃潛善、汪伯彥兩位親信給獲咎了,要曉得宋國汗青上敢勸說天子禦駕親征的也就兩小我,一個是寇準,另一個是李綱。
而此時的趙構但是兵強馬壯,三月間趕來投奔大元帥府的各路人馬已經達到了八萬餘人,對外號稱百萬,陣容非常浩大,但是趙構不但冇派一兵一卒前去勤王,反而率軍來到了更遠的濟州駐紮,涓滴看不出有挽救君父兄危難的企圖。
在三月二十九日,趙佶地點的第四組從青城出發先到汴都城的劉家寺,翰離不的元帥行營。翰離不非常奸刁,他號令這組晚行一日,而第1、2、3、5、六組已經分批先行解纜,讓他們探路摸索下風向,這也是為了擾亂人們的視野,令人搞不清楚宋朝天子在哪一組中。
………
趙構聽完被驚得目瞪口呆,不過他也認識到本身迎來了平生中最首要的機遇,這對宋朝來講,幾近就是一場冇頂之災,但對於趙構而言,將其稱之為千載良機也毫不為過。事理很簡樸,因為此時中原已經冇有任何一小我再有與趙構爭奪皇位的資格了。
名不正,言不順,民氣不平,民氣不附,是擺在張邦昌麵前的最大困難。鑒於這類環境,張邦昌不得不低調做人,謹慎做事。曆代天子都是南麵而坐,而張邦昌卻東麵拱立;張邦昌下發號令不稱聖旨,而是稱手書;大臣們稱其為陛下,他不敢應,反而大聲斥責;訪問百官時,張邦昌不稱朕,而是稱予。
調查成果很快就出來了。這位憤青是個軍隊中的小頭子,屬於真定宣撫使劉浩的部下。職務是承信郎。何為承信郎?宋國的武臣官職共分五十三級,這承信郎位居五十二級,也就是倒數第二級。趙構看到這個調查成果後是又能氣又好笑,因而,他決定獎懲一下這個小小的承信郎,讓他曉得如何尊敬本身的老邁和下級。
在汗彼蒼翻地覆的期間,張邦昌因被汗青所錯位而墮入了難堪的兩難窘境,張邦昌本應在死節與稱帝,忠烈與背叛中做出一個挑選,不能再有躊躇和擺盪,更不能擺佈兼顧。米已成飯,木已成舟。不管甚麼挑選,但他一朝做出決定,就得義無反顧的走下去了,即便揹著黑鍋,也不能有所懺悔。
就在宗澤要求趙構派兵的時候,原河間知府黃潛善的哥哥黃潛厚,俄然來到濟州拜見趙構,哭得鼻涕一把淚一把。就是不肯說話,厥後在趙構再三詰問下。黃潛厚才把金國先是宣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