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東北總督(六)[第2頁/共3頁]
而在朝鮮,袁世凱也采納行動,與朝鮮撕破臉皮了。在袁世凱得知朝俄兩國已經在互換密約以後,於來拜見的朝鮮代理外務督辦徐相雨提出峻厲的詰責。徐相雨驚駭萬狀,歸告國王。袁世凱一不做二不休,旋即聘請內署及諸營將來其官邸宴會,席間厲辭責問“密約”之事,並持一假造的電報稱中國已決定出動金州七十二營來朝鮮問罪,不日可到。朝鮮官員滿座皆驚,紛繁離席入告國王。厥後民氣惶惑,高宗大恐,派領議政沈舜澤、右議政金宏集及表裡諸臣接踵到袁世凱處罰說,表示國王和當局對此事均不知情,必定是小人假造。袁世凱表示:既然國王及當局不知情,就應將文稿索回;如係假造,就應查辦作假者。又打單朝鮮諸臣說:“聖朝東顧,義儘仁至,何負於朝鮮?有此一舉,顯係背華。如天朝大怒,將興大師問罪,未知韓何故應?!”而後又與大院君同謀,並讓大院君入宮向高宗及閔妃等人痛陳短長。大院君“入宮執王手大哭,並泣奏大王大妃”,這是非常了不得的行動,此舉值得重視,因為這是與廢君聯絡起來的。朝鮮高宗是奉大王大妃趙氏(神貞王後)旨意入承大統,而大院君的“泣奏”當是以汗青上燕老虎、光海君以大妃(貞顯王後、仁穆王後)名義所廢之先例來打單高宗,導致宮中哭聲一片,唯獨閔妃佯裝淡定地說:“並無實據,不認便可無事,華雖百萬兵,何慟之有?”可見閔妃曉得,袁世凱是不太能夠會勸說清國出兵直接廢立朝鮮國王的。
李鴻章獲得密報後,細心商討了一番,還是決定:“今事雖奧妙,機緘已露,礙難姑息。恐非誅亂黨、廢國君無以挽回局勢。”他並不承認廢立國君之舉,但中國派兵應慎重,因此籌算派曾在朝鮮辦理電報的陳允頤以檢察電線為名趕赴朝鮮,與袁世凱、大院君密商廢黜高宗之事。如果大院君有才氣策動政變,誅滅親俄派,可於政變後向中國請兵,穩定局勢。然後再考慮是否請旨派欽差大臣赴朝,廢國王立新君,如果本身冇有才氣,還想要袁世凱脫手,那麼對不起,北洋是不會做如許的冤大頭的,將來大院君失勢,說不定頓時翻臉把廢立李熙之事作為清國的大罪行,號令天下軍民結合起來,一起對抗大國沙文主義的清國,這類伎倆李鴻章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