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第339章 有我的曆史不一樣[第1頁/共6頁]
史彌遠是南宋孝宗朝名臣史浩之子,時任禮部侍郎,兼任寧宗皇子趙曮的教員,官銜是資善堂翊善。趙曮為燕王德昭的十世孫,寧宗生了好幾個兒子都前後短命,才立他為皇子的。翊善之職無益於史彌遠通過皇子傳達表裡朝的動靜與意向。他是主張媾和的,而當時欲媾和,非撤除韓侂冑不成。要把這事搞定,以禮部侍郎的職位還差一截,必須藉助職位更高的聯盟者。開禧三年四月,被韓侂冑奪職的錢象祖再次入朝擔負參知政事。錢象祖為相,史彌遠當即與之結成反韓聯盟。
吳曦任西線副主帥後,女真人便將其列為策反的目標,送去一封誘降書,並調派密使勸降。心機大動的吳曦隨即派密使赴金,表示隻要封其為王,他便能夠獻出階、成、和、鳳(彆離治今甘肅武都、成縣、西和,陝西鳳縣)等關外四州。金朝冇有當即做出反應,直到建議全麵反擊後,才決定接管吳曦的獻降,希冀藉此節製四川,令戰局完整竄改。歲末,吳曦前後派人赴金營獻上降表與告身,完顏綱命使者帶上聖旨與金印,至罝口(今四川略陽西北)立其為蜀王。
從戰役初期來看,南宋方麵不宣而戰,打了金兵一個措手不及,先是東路軍前鋒畢再遇長驅直進,霸占了泗州(今江蘇臨淮東),中路軍也傳來利好。此番環境下,韓侂冑覺得規複之期指日可待,蒲月,便讓寧宗正式公佈伐金詔。金朝被迫作出反應,在南京(今河南開封)規複河南行省,由平章政事兼左副元帥仆散揆全權賣力對宋戰役,東、中、西線彆離由紇石烈執中、完顏匡和完顏充當方麵之重。
讀著南宋直學士李壁為韓侂冑草擬的這份伐金聖旨,顧同一麵感慨,李壁文采不凡,出口成章,彆的一方麵,卻也為宋兵出戰感到擔憂。
吳曦是吳挺之子,吳璘之孫。吳氏兄弟在川蜀抗戰中建立了吳家軍,吳玠身後,吳璘代領其軍。因為四川在地理、財務上的相對獨立性,紹興年間兩次減少兵權未對吳璘采納辦法。吳璘身後,其子吳挺繼任蜀帥。吳氏三世帥蜀,引發有識之士的憂愁。紹熙四年(1193年),吳挺身後半年不置蜀帥,後因知樞密院事趙汝愚的建議,召吳曦入朝遷任殿前副都批示,奪了吳家軍世襲的兵權。吳曦總想歸去當土天子,先走陳自強的門路,嘉泰元年關於被任命為興州都統製兼知興州。厥後他向蘇師旦納賄,恰逢韓侂冑物色西線統帥,吳曦成了副帥。不過,自命不凡的吳曦向來冇有把因湊趣本身與韓侂冑套上近乎的主帥程鬆放在眼裡。
開禧三年正月,金方統帥仆散揆病死,左丞相完顏宗浩代替其位,宣稱將親率雄師攻打襄陽。韓侂冑大為發急,命張岩招募媾和使臣,重開與金和談。弱國無交際,誰都不肯意攬這一差使,好不輕易起用了蕭山縣丞方信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