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二章:中西器械的不同選擇(求訂閱、推薦、收藏)[第1頁/共3頁]
先賢達做,我們就不能做?
上西式傳動佈局。
朱由檢擔憂的問道。
水車想變速,不管采取齒輪還是皮帶,都能達到變速的標準。
對徐光啟的話,朱由檢思考了半晌,才明白過來。
毛病高,那我們就設法改進唄。
按我的預算,500斤應當也能達到。
具有宿世的影象,深知將來方向的朱由檢還會怕這個。
建幾個水力工坊?
水車所用的木軸,在慢速狀況下,短的能夠利用1-2年,長的能用個3-5年。但如果在較快的速率下利用,估計很難撐下1年來。
王徵他們善於的是實際研討,是圖上功課。他們實在並不善於創新,他們做的更多是對已知實際的歸納和清算。
細數麾下的實業,朱由檢驚奇的發明,真要論需求,他彷彿真的不需求甚麼高效的水車。
想清楚了這些,揮揮手,朱由檢豪氣的大聲叫道:“建。隻要野生充足,那就把統統合適建水力工坊的處所,全都建上。”
“那200斤應當冇題目吧?”
這倒還真是個題目。
徐光啟但是真正研討過《遠西奇器圖說》的,他對書中的西方東西也並不陌生。
可光做實際研討和圖上功課有甚麼用?
本來這就是中式和西式水車的底子差彆。
隻是,舉得重量越大,對軸的侵害就會越重。
看王徵久久不語,朱由檢心中忍不住七上八下的。
見王徵有些不美意義,徐光啟趕緊開口打了個圓場。
以是,中式水車終究挑選了簡樸、低效,但毛病少、耐久耐用的佈局。
這個期間的水力東西,不會連200斤的錘頭都舉不起來吧?
看王徵還是有些愁眉不展,朱由檢再次欣喜他。
就像打鐵,人最多也就能掄動100斤的大錘吧?
“300斤的錘頭應當冇題目吧?”
看朱由檢已經下定了決計,徐光啟和王徵就不再勸。
中國能走到明天,不恰是無數先賢一代代研討、一步步嘗試,才把中國的各種技術推動到明天這類程度。
朱由檢甘願把野生華侈在解除毛病上,也要進步東西的事情效力。
科技的進步,就是為了彌補人力的不敷。
300斤的錘子,那不就是人力所冇法代替的了,這水車不也就有了存在的意義了。
在心中大略的算了一下,看信王殿下有些心急,王徵趕快答覆:“隻要水流充足,300斤是必定冇題目的。
王徵固然研討中西的各種東西多年,但他還真冇研討過這個題目。
那按這個標準,我修個能舉起300斤錘子的水車就好了。
朱由檢已經看出來了,像王徵如許的學者,他們的脫手才氣還真是不如何樣。
這用實際來查驗實際,才氣知究竟際的真正對錯。
對於朱由檢來講,質料強度不敷導致的高毛病,有甚麼可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