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68章 雁門關[第1頁/共3頁]
該關城,周長二裡,牆高二丈,石座磚身,雉堞為齒,洞口三重,曰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上築樓台,曰雁樓,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天險”(即“天險”)。西門上築有楊六郎廟,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天時”(即“天時”)。小北門未設頂樓,但磚石佈局,格外雄固。門額石匾橫刻:“雁門關”三字。洞門兩側鑲嵌磚鐫楷書檢聯:“三關衝要無雙地,丸塞尊崇第一關。”東門外北側建有“ 靖邊寺”祀戰國期間的軍事家趙將李牧。西門外右邊建有關帝廟。關城正北置有駐虎帳房,東南設 有練兵教場。全部關城修建,虎踞龍盤,宏偉壯觀。
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呂氏春秋》)。從戰國期間的趙武靈王起,曆代都把此地看作計謀要地。趙置雁門郡,而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製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製高點鐵裹門設關城,守兵戍守。《唐書.地理誌》描述這裡“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迴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後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餘載。元朝設千戶所,關城被毀。明朝吉安侯陸享於洪武七年(1374)自監民工築新關於舊關東北十裡處的要道。南距代城縣四十餘裡,北鄰廣武古城二十一裡,陣勢更加險要。明末清初的著 名學者顧炎武曾親臨此地。他寫道“雁門重關,山巒在眼,霞飛雲舉,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飛雁出於其間。”
“問清楚了曹文詔和孫傳庭軍隊的詳細位置了嗎?”崇禎天子朱由檢問身邊的幫手高德威,高德威即錦衣衛的大頭領,同時也是檢荀樓的直屬主子,固然他的品級已經遠遠的高出於檢荀樓的阿誰從七品的小旗手銜。
雁門關是當代宋明兩代的汗青標記,一說雁門關,人們頓時想到宋朝楊家將為國前仆後繼的故事。
“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這是唐朝散文作家李華所說的戰國良將李牧的故事。史載,趙武靈王曾停止軍事鼎新,胡服騎射,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雲中、雁門、代郡。厥後,李牧受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為免除匈奴對趙國邊民的襲擾,他廉潔營私,“市租皆輸人幕府,為士卒費”,因此深得兵士的擁戴。同時,對峙慎重防 守的目標,憑長城之險,加強戰備。他在雁門數年,“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使匈奴數歲無所得,而趙軍則兵強馬壯,願為一戰。此時,他才選用精兵良馬,巧設奇陣,誘敵深切。“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厥後十餘年,匈奴不敢寇趙。先人稱李牧為“奇才”,並在雁門關建“靖邊寺”,記念其戍邊保民的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