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崇禎盛世 - 第0804章 一條鞭法

第0804章 一條鞭法[第2頁/共4頁]

在出產力生長達到必然程度的前提下,白銀成為本位貨幣的物質前提是海內市場白銀存量充足滿足暢通之需。在西方天下,早在古希臘期間,金銀鑄幣就已廣為暢通。而在中國,固然早在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就鑄行了白金幣, 但白銀一向未能擺脫輔幣職位,甚或首要用於儲藏。自秦始皇掃滅六國,同一幣製以來,外圓內方的銅幣曆經朝代更迭,占有本位貨幣寶座長達一千多年。之以是如此,啟事在於中國金銀礦藏相對窘蹙。按照明史籍所載銀課支出數字計算,自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以來百餘年間,中國白銀年產量一向盤桓在10萬兩擺佈,明朝前期約20萬兩擺佈,較之美洲、日本、 歐洲隻不過是個零頭罷了。並且我國銀礦層次不高,開采常常得不償失。據全漢升統計,明朝中國銀礦含銀量在0.003%-12.5%之間,普通在1%以下;而同期秘魯波托西銀礦含銀量為50%,新西班牙銀礦含銀量為5%-25%。《明史.食貨誌.坑治》留下瞭如許的記錄:“嘉靖二十五年(即西曆1546年)七月命采礦,自十月至三十六年,委員四十餘,防兵千一百八十人,約費三萬餘金,得礦銀二萬八千五百,得不償失。”梁方仲就此指出:“中國向來是一個產銀未幾的國度。自近代與歐洲各國互市以來,銀的供應,大部分依靠本國的來源;本國產量,殊不首要。”

一條鞭法冇有像兩稅法一樣引發物價暴跌而失利,啟事就在於白銀不竭內流,固然實施一條鞭法加大了對白銀的需求,白銀供應仍然較為充盈。而一條鞭法發端於對外貿易發財的浙江、廣東、贛南等地,也決非偶爾。

早在周朝中心財務“九賦”當中的“關市之賦”已經征收帛布,但直到商品出產和商品暢通已相稱發財的唐、宋今後,各朝仍以什物為正賦。貨幣支出在國度財務支出中仍然隻占小部分。直至明朝推行一條鞭法,白銀成為正賦,財務軌製才產生了底子竄改,此中對外貿易在這一竄改中闡揚了重高文用。

明朝對外貿易的生長使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從供應和需求兩個方麵鞭策了銀本位的建立。

對於張居正的鼎新,在坐的世人都是熟讀經史的博學大臣,當然非常的清楚,但是聞聲崇禎天子朱由檢一陣深切淺出的詳細闡發,方纔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