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8章 低級國家[第4頁/共4頁]
按照戰役力學實際,軍隊戰役力取決於兵力、矯捷力和打擊力,而矯捷力和打擊力的大小都與速率有關,速率越快,打擊力也就越大。二戰初的閃擊戰依托裝甲個人高速率、大縱深的突襲,產生的打擊力在軍事史上可謂空前的。
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閃電戰的兩大缺點:第一,跟著裝甲機器化兵團的快速突擊和推動,完成首要的交叉合圍毀滅仇敵的任務。這就不成製止的使得本身的補給線太長和兵力的分離。如果在構成合圍之時,包抄圈內有一支一樣強大的裝甲機器化兵團對你停止反突擊作戰,就會不成製止的衝破其包抄圈。在打擊法國的”曼施坦因“打算前期,英法聯軍曾經按照法國新任西線盟軍總司令馬克西姆.魏剛的批示下策動的一次反突擊作戰。固然成果是失利的,但是魏剛恰好抓住了閃電戰的一大缺點。第二。就是如果對方具有大的計謀縱深,有充足的才氣來接收和消化你的閃電戰的打擊動能,按照《戰役辯》的頂點實際,你的頂點會提早達到。這個在第二次天下大戰蘇德戰役的中前期,我們能夠看到蘇聯的廣袤國土對德國的閃電戰還是有一個很好的接收消化的結果的。
閃電戰實際是古德裡安締造的,最後用於波蘭。1939年9月1日4時45分,德軍以其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為首要突擊力量,在一馬平地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破了波軍6個個人軍約80萬人構成的防地。德國裝甲軍隊與空軍構成的快速縱深挺進力量,將陳腐龐大的波軍敏捷扯破、合圍,至10月5日。波蘭戰役即告結束。波軍6.6萬人陣亡,20萬人受傷,69.4萬人被俘,而德軍僅傷亡3萬餘人。從而以一種勝利的全新的戰術被銘記到了天下軍事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