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山東大旱(三)[第2頁/共5頁]
當然了,收回了五六成,那僅僅是指東岸人的節製區。但在清廷管理的地區,比如濰縣、昌邑縣、高密縣、膠州、平度州等地,地裡能收回十之二三本地官員恐怕就已經能夠獲得一個“無能”的稱呼了,故萊州府清軍節製區也是一片“大饑”,百姓如果在故鄉四周冇法找到能夠賴以活命的糧食的話,就隻能出外逃荒了,而他們逃荒的首選目標地也是現成的,那就是東岸節製區。
而此次山東大旱,上半年西四府的農業收成績已肯定垮台,而六月份時之前災情相對較輕的登萊二府也開端減輕,整整一個多月滴雨未下。幸虧這時候地裡的糧食差未幾也到了收割的階段,再加上登萊二府的水利設施不錯――好吧,起碼登州府還行――當局構造也相對得力,故地裡的糧食起碼收回來了五六成,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值得一提的是,南邊的膠州要塞、即墨縣、鼇山衛等地也傳來動靜,鄰近的膠州城、靈山衛等地亦有很多饑民湧來,目前已妥當安設,據開端盤點有上萬人之多;彆的,另有一些來自青州府的哀鴻浮海而來,大抵亦有六七千人之多,望煙台方麵速集結一批船隻過來運輸。
這或許從另一個角度申明,滿清朝廷從很多年前開端,就壓根不想和東岸人敵對,他們一向在試圖打仗、相同、構和,隻可惜見效一向不如何大罷了。實在想想也就明白了,希冀從中國撈人丁的“黃衣賊”,在阿誰時候又如何能夠與“我大清”打仗呢?換做現在這個情狀倒還差未幾!
但除此以外,萊州府另有兩座大城的歸屬比較恍惚,即膠州城戰役度州城。在這兩到處所,東岸冇有駐軍、清軍顧忌到東岸人也冇有駐軍,處所政務由清廷委任的官員措置,但東岸的販子過來停止貿易時,也冇有任何人刁難、禁止或征收賦稅。乃至偶然有東岸官員路過期,清廷方麵也會客氣地接待一番,時不時地相互傳達、領受一些函件,看起來就像是清廷用心儲存的兩座交換視窗似的(且已經存在很多年了)。
“在平度州城設立大營,馬隊前出,曉瑜遠近,讓各地饑民前來自行前來,斷不至於少了一口吃食。”誌對勁滿地坐在知州衙門簽押房內後,梁向儉直接開端朝衙門裡的清國胥吏、佐貳官員們發號施令:“清廷無道,驟遇災荒,竟不能保全公眾,如許的朝廷要之何用?爾等本日便自去吧,若誰心中尚存一分悲天憫人之意,願指引鄉間父老前來州城就食,梁某不堪感激。”
“掖縣這邊已經冇甚麼都雅的了,隻需按部就班便可。小黃,從速清算下東西,隨我去一下南邊看看,那邊也很緊急呢。”梁向儉收起了摺扇,朝本身的秘書叮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