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戰區劃分(1937年7月一1945年9月)[第1頁/共9頁]
作戰地區:廣東,廣西
第38軍軍長孫蔚如
副司令長官:傅作義、馬鴻逵
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兼)
司令長官:蔣介石(1937.8-9兼);李宗仁(1937.9起)
副司令長官:顧祝同(1937.8-12)
第59軍軍長張自忠
第八戰區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作戰地區:鄂西北
副司令長官:傅作義、馬鴻逵、胡宗南、亂世才
第九戰區:武漢戰區
委員長:蔣中正
作戰地區:津浦鐵路沿線,山東,安徽湖北河南一部分
副司令長官:唐式遵
第八戰區:
司令長官:顧祝同
第11個人軍司令官李品仙,下轄:第31軍軍長韋雲淞
第十戰區:司令長官李品仙,作戰地區:鄂豫皖鴻溝
第24個人軍司令官顧祝同(兼),下轄:第57軍軍長繆溦流
副司令長官:餘漢謀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作戰地區:山西省及陝西省一部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
水兵陸戰隊第2旅
副司令長官:朱紹良
在抗日戰役中,gm當局前後建立過12個戰區和2個行營
川康邊防總批示:劉文輝
第三戰區:
兵力:共轄12個步兵師,4個步兵旅,3個馬隊師
第六戰區:
副司令長官:朱紹良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字向華作戰地區:廣東省、廣西省
司令長官:張發奎
第一方麵軍:司令長官盧漢,副司令長官關麟征作戰地區:雲南
昆明戍守司令:杜聿明
第二方麵軍:司令長官張發奎,副司令長官夏威、鄧龍光作戰地區:粵桂鴻溝
總司令:陳誠
第3軍團軍團長龐炳勳
第10個人軍司令官劉建緒,下轄:第28軍軍長陶廣,第70軍軍長李覺,第79師師長陳安寶,暫編第13旅旅長楊永清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前後):程潛,衛立煌,胡宗南
第4戰區:1937年8月建立。1937年8月20日委任餘漢謀為副司令長官。1937年8月22日委任何應欽(字敬之)為司令長官。下轄第4、第12個人軍等軍隊。1938年7月25日,蔣介石又親身兼任該戰區司令長官。12月25日,由張發奎代理司令長官職務。副司令長官為餘漢謀(字幄奇)1939年11月4日,張發奎實任任司令長官。參謀長蔣光鼎(字憬然)1940年1月31日任命夏威(字煦蒼)、吳奇偉(字梧生)為副司令長官。6月免除夏威副司令長官職,兼任第16個人軍總司令職。6月6日免除吳奇偉副司令長官職,兼任第9個人軍總司令職。參謀長吳石(字虞薰)。下轄4個個人軍和2個軍、2個旅。1942年1月11日任命夏威(字煦蒼,第16個人軍總司令)為副司令長官。1945年下轄3個個人軍。1945年3月5日,gmd組建了第2方麵軍,第4戰區撤消了番號,戰區長官部改編為方麵軍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