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 老將鄧子龍[第2頁/共4頁]
“此話不假。”塗文煥點點頭,表示附和。
萬曆二年,鄧子龍被調回江西,前前任撫州把總、鄱陽守備。萬曆五年,鄧子龍安定湘贛鴻溝的李大鑾叛逆,為加強對本地的節製,他率兵3000駐守一個叫銅鼓石的處所,厥後此地是以而逐步繁華起來,到後代的民國初年,建立了銅鼓縣。
當然,讓鄧子龍最為著名的事蹟,倒是產生在蘇昊所處的這個期間以後的。那是在萬曆26年,70歲高齡的鄧子龍受命任明朝海軍副將,率水軍赴朝抗倭。在關頭性的露梁海戰中,鄧子龍與朝鮮海軍大將李舜臣一道,重創倭寇,擊沉敵艦400餘艘,斃敵萬餘。也就是在這場戰役中,鄧子龍以身殉職。
“完整能夠。”蘇昊必定地說道,從甲午戰役到七七事情,日本人可不就是得寸進尺,一步步入侵中國的嗎?在明朝,日本的氣力的確還不敷以策動全麵的侵華戰役,但其欲兼併中國的野心倒是早早就已經萌收回來的。在蘇昊的印象中,萬積年間日本是曾經策動過侵朝戰役的,侵朝是侵華的前奏,如果不在這個時候把日本的侵華野心扼殺掉,後代的悲劇就冇法製止了。
“重文輕武,真是取死之道啊。”蘇昊批評道,“大明四周勁敵環伺,我們卻在這裡自廢武功。比及有朝一日外族的屠刀砍到我們頭上時,莫非我們能拿著聖賢文章去自救嗎?”
萬曆十一年,緬甸東籲王朝襲擾雲南邊疆,鄧子龍率三千江西後輩兵馳援雲南,前後獲得姚關偃草坡、攀枝花、灣甸、耿馬三尖山等戰役的勝利,隨後又與南昌人劉綎所率的軍隊一道,霸占了緬甸副都阿瓦,擒獲勾搭緬甸侵犯者的賣民賊嶽鳳,一舉安定了緬甸之亂。
鄧武橋,名子龍,武橋是他的字,豐城縣杜市鎮鄧家村人,生於明嘉靖十年,即公元1531年,本年已經是58歲了。
蘇昊道:“第一起,來自於北方。大明這200多年時候裡,來自於北方的威主謀未間斷。俺答固然與大明簽訂了和約,但這類和約是隨時都能夠被撕毀的,在汗青上,對方撕毀和約的事情,還少了嗎?”
再今後,鄧子龍又到浙江當了參將,保衛寧波一帶的海防。萬曆九年,鄧子龍受命入黔,任武靖參將,一舉安定了“五開兵變”。
羅洪先於嘉靖十八年因上書衝犯了嘉靖而被罷免,今後雲遊四方。鄧子龍碰到羅洪先的時候,羅洪先已經是50多歲,在豐城居住。羅洪先看中了鄧子龍的樸重和天賦,遂收其為徒,向他傳授了拳經、兵法、陣圖、六甲經籍。嘉靖三十七年,鄧子龍插手武舉鄉試,憑著超卓的表示,勝利中式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