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大明第一奸臣 - 第四百零三章 再當流賊?

第四百零三章 再當流賊?[第1頁/共3頁]

李定國當即說道:“末將願往!”

李定國說道:“這個卑職也說不透,但歐陽大人絕對是個可用之人。”

李定國聞言說道:“卑職也是如許想的,現現在西南兩廣吸引漢藩,東南有魯監國管束綠營,隻要中原還算大抵安定,但清廷也是無兵可用,卑職覺得,可調派精銳入中原,打到外線去,到清廷的要地攪個天翻地覆。”

但是,一向以來,魏王都是每戰必出,大範圍的作戰都是親身批示的,即使麾下名將很多,卻從未有真正執掌方麵的人,這一點現在還不是題目,畢竟魏王一脈還未有兩線作戰的環境,隻不過打到外線去的那一支兵必定有個主事的人。

趙銘道想了想,微微點頭:“若說平常兵力,清軍再調遣個三萬五萬的還是用,但論說精銳,倒是冇有了,山西義兵鬨出的陣容比之我們設想的還要短長,不但是山西,山東、河南也有義兵發難,特彆是山東,清廷稱之為榆園賊的義兵鬨的也很短長,如有兵馬調配,早就去安定了,畢竟山東義兵威脅漕運呀。”

隻不過,不到萬不得已,這兩支軍隊也不好調遣。關外旗營數量約麼在一萬兩千人擺佈,駐防關外至彆的興安嶺的各處,但北有蠢蠢欲動的沙俄,南有不穩定的 ,還要防備草原部落,就算動用,也不過著調幾千兵,不敷為慮。

趙銘道點點頭:“如此,本王倒是要見一見。”

而蒙古各部也是如此,在滿清入關以後,另有漠南蒙古蘇尼特部兵變,清軍一起追擊到漠北纔是安定。薑瓖兵變的原因就是清廷調派滿洲兵駐防大同,防備北麵的戰事一發不成清算,固然兵變已經安定了,但漠南蒙古一定完整穩定。

“先生,你此去入虎穴,還要擔憂我的安康嗎?我卻不知該如何送你,我不求你立不世之功,隻求你能保全本身呀。”趙銘道動情說道。

趙銘道也是動情,看著歐陽直,不免眼睛有些發紅,這小我與他在史乘上讀過、聽過的任何人都不一樣,也與他穿越以後見到過的任何明臣也分歧。他有著士大夫家屬的出身,一起長成全然是士紳的人生,但卻因為明末亂世而淪落江湖,受儘磨難,為了活命他扯謊、出售、無恥、卑躬屈膝、勉強責備,極儘寒微之能事,但一旦性命得保,家小安然,給他一個機遇,他就情願支出統統。

越想,趙銘道越是感覺這個設法非常好,現現在的清廷在北方各省隻剩下了綠營,並且多還是入關以後收納的一些大明、大順的步隊,即便在綠營當中,這些兵也是最不能打的,清軍能打的綠營,要麼在陝甘,要麼在湖廣、東南火線,如有一支兵進入中原,不需求太多,便能夠鬨出大動靜來。

現現在的清廷,八旗主力全在山西,其他的則在潼關和各地駐防八旗,八旗蒙古和漢軍也各有差用,至於綠營也都是各有防區。但要提及來,清廷也並不是完整冇有兵力,即便是目前這類環境下,清軍仍然有兩支生力軍,一是關外旗營,二是蒙古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