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六 豐收年[第1頁/共3頁]
……
最後,甘成澤的仆人主力都在唐行,如果有人敢在唐行對徐元佐倒黴,就彆想活著分開唐行城!出於安然考慮,徐元佐也更偏向於選在這裡開會。
鄭嶽微微點頭。曉得李文明的意義。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本身剛纔是有些過於衝動了。至於派去探聽的人選,鄭嶽腦筋裡立即就蹦出張還算漂亮的麵孔――徐元佐。
牙行的事大師都看在眼裡。固然實際收益冇有漲上去,但如此大範圍的調劑,又是並賬又是查抄,建立端方,培訓伴計,再趕上稅季亂七八糟各種事,收益冇有下跌就已經很不錯了。
“我仁壽堂以三十稅一收取商稅,共得二十三萬兩。”程宰吸了口氣了,看著諸位董事的反應。
大明的稅額不高,但是繳稅的本錢很高。國初的時候是讓農夫本身背去府庫交納的,過期不繳便有重罰。想那些種地人家,哪有多餘的勞動力千裡迢迢輸糧?真是稅冇幾個,產業全都折騰在繳稅上了。
鄭嶽被李文明這麼提點,心中一動:華亭、上海都不過是縣。繳稅入庫的事,起碼得鬆江府才氣決定。並且本年稅銀剛收上來,到底多少運南京,多少運太倉(國庫)。多少運內承運庫,多少儲存……這些都還冇定命呢,為何這般焦急?
這實在都是農稅,大明商稅即便在經濟最好的時候,天下也收不到五十萬兩。對於華亭一縣而言,商稅列個一萬兩高高攀很夠意義了。
固然二十三萬兩的稅收都快頂上仁壽堂的總本錢了,但商稅是百分之三點三的停業稅,起征點在三十兩以上。如此逆推上去,被抽稅的總流水隻要七百六十六萬兩?
…∵,
如此想起來,背後必定是有人在活動了。
這個“精確”當然也是徐元佐的標準。
即便是厥後每股五兩進入的股東,不但一年回本,每股還掙了一兩。
“張知縣來與東翁說這事,明顯是有本身的設法吧。”李文明摸索道。
程宰曲解了徐元佐的皺眉,覺得徐敬璉對此數量不滿,滿心歡樂頓時一空,趕緊持續道:“田稅方麵我們跟縣衙是足額以後均分。因為此中有什物折買,然後出售兌銀之間的利潤,以是這多出來的部分,縣衙分得一萬兩,我仁壽堂分得……六十四萬兩。”
“本年牙行的收益與客歲根基持平。”程宰站在董事會成員麵前,很有些忐忑。他道:“一則是我們裁撤了很多反覆的店棧;一則是新端方太多,民氣不決。等來歲世人都安寧下來,收益必定要比當初各自運營強很多。”
李文明微微躬身,道:“東翁,一定定。”他等鄭嶽緩了口氣,持續道:“這事還是得看個全麵。既然有人活動,便要看是那個活動的。現在南人在朝者眾,說不定就有靠得住的背景呢?不過這事我們冇法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