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零 修改決定水準[第1頁/共3頁]
“說來聽聽。”鄭嶽側耳。
“而給他一個案首,府取能夠不考,直接送達大宗師麵前,再以傷了手腕為由。要求口試……”
李文明道:“東翁,宗師直點退學的典故也在前頭。更何況他有縣案首傍身。府尊親送,斷不會不取的。提及來,現在真正難過的是府關,至於中轉學院討副衣冠,這是黃堂所承諾的,東翁何必操心過火?”
照普通法度,縣試第一場就是四書義和本經義兩篇時文,然後論一篇,策問一道。不過考官常常從簡,隻考兩篇時文,論、策都是古文,平常童生寫上來的也無甚可觀之處,乾脆省略了。
鄭嶽點頭道:“我將書進與洪溪公,洪溪公看後說:大可中轉學院。本覺得元佐有徐氏家學,即便不能時文,古文亦可。可現在看這文章卻令人有些悲觀。”
李文明道:“恰是如此。東翁隻需縣試取了他,天然是儘到了師徒之情,前麵的路也隻要他本身走了。”
鄭嶽長歎一口氣,道:“此子是讀書種子,隻是不該亟亟赴考。”說罷,他將徐元佐的作文拿給李文明看。
“這如果在府取裡,黃堂老爺也會遊移吧。”李文明委宛道。
李文明道:“東翁,若非案首。徐公子便隻能與其他童生一樣,府試作文兩篇,而後退學院試。然後院試三篇,掙個退學名額……此乃正路,我們已經說了走不通。
鄭嶽啞然發笑,乾咳一聲方纔道:“我現在送他去府關都有些心驚,那裡還敢給他案首?”
“這裡用個‘摶’字,圓融柔轉不失力道,倒是極好的。”鄭嶽幾近字字講求,指導徐元佐點竄例文。
平凡人需求讀十年書。才踏上漫漫科舉之路。神童隻取十五歲以下者,恰是因為搶先彆人一兩年不算甚麼,搶先兩三年卻即是罕用三分之一的時候,可謂神童了。
因為鄭嶽這回給徐元佐開了後門,隻籌算以《四書》一篇取他,竟然忽視了本經的題目。
“本經非同小可。”鄭嶽嚴厲道:“今後你鄉試、會試,要定你畢生的。為師本經是《春秋》。不過現在選《春秋》的人未幾,你如果誌不在閣輔,也不消選這個。”
徐元佐以“十四歲”應孺子試,也很值得高傲了。
比如鄭嶽先生就是玩崩了的例子,明顯氣力一流,卻淪入三甲。(未完待續)
此言傳播甚廣。讓先人誤覺得十年寒窗就有了金榜落款的資格。
五經自有難度之分。
“府中吃了飯,早些歸去歇息一下,張弛有道,勞逸有度,方是端莊。”鄭嶽說道這裡,俄然想起來了一樁大事:“你本經想選甚麼?”
他道:“隻是徐元佐在我門下受業。過縣試已然怕人閒話,再給個案首……”
並且《春秋》裡治國、修身、德行、計謀……幾近無所不包,對於殿試上寫策論也是大有好處,起碼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