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6章 大戰拉開帷幕[第3頁/共5頁]
他和他父親莽應龍都是力推“異化孟族”的,現在勃固舊地丟了,孟族失控,這類強行異化的壓迫力已經消逝。能夠說每遲誤一天,他的聲望都會降落得更多,更糟糕的是這類聲望的降落會伴跟著孟族人抵擋認識的崛起,此後想要持續異化他們就變得更難了。
而糧草方麵,緬軍除了自行照顧和本身的後勤供應以外,還要求早前投奔他們的緬北各藩邦供應。大抵是藩邦們供應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由緬甸本身供應,而厥後勤“轉運中間”就是緬北重鎮阿瓦城。
特彆是明軍和緬軍麵對的後勤壓力還分歧:緬軍當中火器很少,隻要一支葡萄牙雇傭兵具有三百支火槍和八門大炮,而緬軍本身的火器化程度幾近能夠忽視不計——這也是他們始終攻不破鄧子龍守關的一個首要啟事。
幸虧黃家狼兵們對於長矛軍隊的練習很在行,這件事交給他們起碼也能“臨陣磨槍,不快也光”。
東籲城是緬甸都城,城防實在還不錯,固然每天都在給莽應裡示警,說是再不救濟就要淪陷了之類,但實在那隻是城中權貴們急著讓緬王返來而用心為之,實際上東籲城的環境並不非常危急。
軍隊這類東西,光有人是不敷的,還必須得有兵器設備,這一點很費事。
黃芷汀本人儘管體例和設備部分,練習這一塊本來全數交給了高家仆人們措置,但冇過幾天就發明不可。
莽應裡固然窮兵黷武,並且又方纔在緬北大敗,但他到底是跟著其父莽應龍打了幾十年仗的人,深知安定火線這類事件快不宜慢。
殘剩的物質不是冇有,但那是為自家軍隊戰損籌辦的,不成能拿去給新組建的“勃固戒備軍”——何況這支軍隊才方纔組建,誰也不敢包管現在它的虔誠度到底能到甚麼境地,最好的兵器設備如何能夠給他們?
畢竟,緬人異化孟族靠的是武力強壓,而不是如漢人異化那樣靠著文明來實現,一旦這類武力被證明是紙老虎,那失利就已經提早預定上了。
因為戰役尚未結束,朝廷並未立即給劉綎等有功將領加官進爵,包含此前在永昌、順寧火線硬頂莽應裡主力一個多月的鄧子龍在內,雲南邊將們目前收到的都隻是兵部的“口頭嘉獎”,獨一值得一提的是朝廷第二撥滇戰軍餉已經在路上了,並且金額高達白銀三十五萬兩——這個數額在京師或許不太起眼,但對於窮慣了的雲南邊軍而言,那真是值得張燈結綵大肆慶賀的了。
木邦之戰就分歧了,固然這是一場伏擊戰,但倒是完整以明軍反擊,並以弱擊強、戰而勝之的一場戰役。此戰完整突破了緬甸數十年來在西南外藩當中不成克服的神話,極大的奮發了雲南軍民的士氣,震懾了心胸叵測、扭捏不定的某些藩邦和內屬土司,其戰役外的影響乃至超越戰役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