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大明元輔 - 第1227章 手握大軍八十五萬

第1227章 手握大軍八十五萬[第1頁/共5頁]

為甚麼內閣也同意了,六科也同意了?

換句話說,現在哪怕是天子要變更禁衛軍,實際上來講都必須通太高務實這個戎政侍郎。

這裡的邢玠就更成心機了,他是以兵部侍郎的身份既擔負了總督,又擔負了經略。

當時申時行的表示是“大鬆了一口氣”。

為甚麼?

《明史》曰:“天啟元年,置遼東經略。經略之名,起於萬曆二十年宋應昌暨後楊鎬。至天啟元年,又以內閣孫承宗督師經略山海關,稱樞輔。崇禎四年併入總督。十一年又增設總督於保定。”

質疑這一點的官員特彆奇特的一點在於,高務實固然身份職位非常特彆,實學派官員必定不介懷他執掌如許的大權,但是……心學派呢?

大題目出在哪呢?就出在高務實本身之前所驚奇的:他冇有離任戎政侍郎,實際上是以戎政侍郎兼任了七鎮經略。

如弘治十八年六月丙辰:經略山海關工部左侍郎李鐩回京,上經略事蹟。起廟山口迄於密雲墓田穀關,展出荒地五十頃二十廟,修邊牆二萬四千七百九十餘丈、糠溝三千三百餘丈、墩台、敵台、城樓、營堡等項共一百七十餘座,營房三百八十餘間。(《武宗實錄》)

如果再加上禁衛軍的六萬,那就是將近八十五萬雄師!

既然如此,他申時行有甚麼好擔憂的呢?讓高務實去弄,本身隻需求相機看看要不要提早履行“阿誰打算”就行了。

《明史》也有前期的記錄,如萬曆二十六年六月丙子:巡撫天津僉都禦史萬世德經略朝鮮。

如此費事就來了,高務實以戎政侍郎兼任薊遼、宣大七鎮,就相稱因而把握了大明京師及周邊幾近全數的作戰兵力。

換句話說,就是他手底下的這些軍隊隻是因為“奉皇命”以是聽他的臨時批示,平時並不歸他管,這個就明顯不滿足造反的需求前提。

有功德官員掰動手指頭算了算:遼東有兵十八萬,薊州有兵十八萬,昌平有兵六萬,宣府有兵十三萬,大同有兵十二萬,山西有兵七萬,保定有兵四萬……七鎮總兵力高達七十八萬不足。

總而言之一句話,張誠以為高務實的所謂帥才實在是名不副實的,有如許的部下能夠批示,換誰去誰行。

這年仲春大事連連,先是月中驚聞丟了西寧城,接下去冇多久,朝廷不但冇有對事涉西寧的三邊總督做出甚麼唆使,隻是斥責他行事疲塌,讓他早些集結軍、糧等物質好光複失地,然後反倒非常俄然的設立了七鎮經略,由高務實以原官兼任,並重新加了都察院銜。

為甚麼這麼說呢,這和有明一代巡撫、總督、經略等職務的設置演變有關。

因為文官的軍權來自於天子,本身冇有“嫡派軍隊”,以是不必防備他造反,而武將都是有嫡派軍隊的,這就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