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大明元輔 - 第134章 輿論造勢(上)

第134章 輿論造勢(上)[第1頁/共3頁]

“何故如此?”劉顯歎了口氣:“問得好啊,為父也想問,現在這文武之間,貴賤何故如此清楚,何故如此!”

“好吧,就算父親說的有事理,可父親又如何看出高公子成心提攜我?”

“論品有何意義?”劉顯擺了擺手:“現在不比洪武、永樂年間,文貴武賤久矣,莫說高閣老享帝師宰輔之尊,便是不入內閣的大司馬,我輩武人又誰敢不恭敬以對?彆人先不去說,你方纔說南軍三大名將,你可知俞、戚與為父三人當中,宦途最順利的戚南塘給他在朝中背景張閣老寫的信裡,都是如何落款的?”

由此可見,劉顯吃了這麼多年的虧,終究學乖了,而劉綎則還是太年青……

更有甚者,貢生、監生、生員與武弁來往,即便對方是總兵,亦隻是投“侍教生”的名帖,等閒不消“晚生”帖子。等而下之,與參將、遊擊相見,則更不待言。

劉綎張嘴結舌:“戚南塘當世名將,為何這般自貶身份?何故如此?”

崇文黜武之製一旦構成,那麼文武之間的寒暄體統隨之產生竄改,比方大將、副將之職,亦均須兵部調派。換句話說,總兵、副總兵職位,很多不再依托軍功得來,而是仰仗襲蔭。遵循軌製的規定,這些武官為了擔當祖蔭,就不得不與兵部、兵科的文官打交道,其間不免呈現一些自貶身份的“卑汙抄本”。如大將、副將上給兵部、兵科官員的抄本,尚且講究身份者,則自稱“門下小的”;如果自貶身份者,更是動輒自稱“門下嘍囉”。至於守備、把總以下,給兵部書辦送禮,在禮帖中則用細字寫上“沐恩晚生”等等。

劉綎皺著眉頭,問道:“父親的意義是,他在高閣老麵前為我說幾句好話?”

位至大帥的武將,在乾謁文臣之時,即便品級差異,亦必須身穿戎服,左手握刀,右屬弓矢,帕首袴靴,趨入庭拜。至於其上給文臣的門狀,則自稱“嘍囉”。辭職以後,乃至還不得不與文臣的親信仆人敘話,以免被人誤覺得傲慢。

所謂武以定國,文以安邦;亂世思將,治世思相。文武二道,本來不成偏廢,但縱觀曆朝曆代,文與武,實際上向來冇有完整劃一相對過。放眼史冊,或許會感覺上馬為將、上馬為相者彷彿也不乏其人,但這類文武兼備者實際上老是少數,是以國度總會辨彆文臣武將,而文武乾係,絕大多數期間卻都不甚和諧。

劉綎這才恍然大悟,但頓時又有些獵奇,問道:“但是高公子如何放出來這些動靜呢?朝廷邸報是他能影響的?”

總兵、副將、參將、遊擊這些實權武官已是如此,處所軍衛的武官更是一蹶不振。衛所批示前去拜見知府,必稱“恩堂”,涓滴不敢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