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2章 大戶部[第2頁/共5頁]
在原汗青上,楊俊民在萬裡十九年至萬曆二十七年這長達八年的時候裡,一向官居戶部尚書一職,隻此一點便看得出他好處地點。
丁亥京察事畢的次日,高務實便上疏言及此前《取用疏》獲得批準以後,他與戶部同僚和衷共濟,終究將預定增設的兩署十一司體例及規章軌製製定結束,隨時能夠上呈以奏。
----------
當然,鑒於南京六部也有主動意義,高務實倒也不是說非要讓全部南京六部完整變成養老院,隻是必須把“南北並立”的局麵改掉,明白以北京六部為主導,南京方麵不能獨外於天下。唯其如此,才氣政令通暢,高低同心。
但是與此同時,因為南北二京的戶部名義上是同級而並不相互附屬的,是以北京戶部又管不著下屬為南京戶部的淮區鹽務,如此它明顯也不大能夠為了淮區鹽務的穩定,去指責本身統領的廣鹽——老子的兒郎們就是這麼能打,你待怎的?有本領咬我啊!
另一名侍郎則更多地像是儲備乾部。高拱的本意是一旦某地有事,或者某首要疆臣不測出缺,朝廷能夠一時找不到人選代替,如此兵部的這位侍郎便能夠直接頂上。
與此同時,諸如交通部、水利部、住建部、文旅部等的部分職能,戶部也有分歧程度的觸及。
感激書友“新揚州好佬”、“zhou4770”、“曹麵子”、“chrity”、“Lyloveww”的月票支撐,感謝!
究竟上,對於分擔兩署的兩位侍郎人選,高務實內心實在已經有了決定。
固然未曾傳聞楊俊民本人在原汗青有甚麼經濟題目,但高務實為了製止呈現“本身辦理本身,本身監督本身”的環境,還是籌算讓他辦理審計而非關稅。
這麼一來,高務實位於昭回靖恭坊的尚書高府再次變得門庭若市起來,形形色色各種官員都想方設法但願引發高務實的重視——這多麼官帽子把握在他手裡,並且一聽項目就曉得幾近滿是實權職務,誰不想去分一杯羹?
楊俊民字伯章,號本菴,乃是故兵部尚書楊博之子。其為嘉靖四十一年進士,拜官戶部主事,曆任禮部郎中。隆慶初年升為河南提學副使,萬曆初年曾任太仆少卿。其父楊博去官退休,楊俊民也主動去官,奉養父親回籍。
如此來看,光按十三省來分各司,明顯是不敷用的,必須進一步專業化、直屬化才氣把各項事情層次清楚地辦好,而不是讓很多事情找不到對口的衙門,最後鬨來鬨去相互扯皮。
次日一早,朱翊鈞的聖旨就下來了,批準同意戶部停止四侍郎軌製鼎新,增設右侍郎兩名,分擔即將設立的審計署與關稅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