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4章 剛與柔[第1頁/共6頁]
這三人皆曾經以公開的體例同意士大夫群體的抗爭性定見,但是在“伏闕”、“封駁”等諫諍體例未能打動君心之際,李東陽與費宏從君留任,王錫爵複出任事,且皆在君臣牴觸的核心題目上有順服天子之舉。
感激書友“書友20170107012220447”、“阿勒泰的老西”、“書友141205205311512”、“誡訫”的月票支撐,感謝!
當然,如果非要讓高務實做個挑選,他一貫的觀點還是‘剛也好,柔也罷,終歸要看目標是否達到’。
感激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撐,感謝!
王錫爵也早在萬曆十九年疏諫朱翊鈞,要求早立皇宗子為太子。朱翊鈞也是不聽,王錫爵遂以探親為名離京。
楊廷和當年便曾說過:“比議大禮,則以魚水之投,而為水炭之隔。”
實在,對此類行動取向做何種評價,遵循高務實一貫的二分論來看,還是要充分考慮傳統政治文明紋理龐大的環境,製止極度於一方。
王錫爵在萬曆二十一年被派遣為首輔,而後一度支撐朱翊鈞提出的“三王並封”之議。朱翊鈞以手劄向王錫爵谘詢“三王並封”之議是否可行,王錫爵對言:“以情以理言之,彷彿無不成行者。”而後王錫爵又於奏疏中雲:“若冊立,乃陛下家事。”
張誠公然笑容一僵,稍稍沉下神采:“王閣老,咱家是很有誠意地來講這件事。恕咱家直言,皇貴妃娘娘能不能將皇三子送入東宮,於她這輩子的繁華繁華有影響麼?乃至就算皇三子本人,將來哪怕做不得太子,起碼也是一國藩王,差也差不到哪去。”
完整的取直,高務實感覺並不甚佳,特彆他是曉得大明朝政治走向的人,假定“將來”他也取“直”而致仕罷官,那麼這個大明也就幾近是被宣佈“搶救無效”了。是以高務實固然親手打造了“南疆退路”,但他從心機上是不但願啟用這條退路那一天的。
高務實通過對這些閣臣言行的闡發,得出的結論便是李東陽諸人的行動取向特性即費宏所言“勉強將順,乃克有濟”的事君之道。
而呈現因牴觸導致君臣乾係嚴峻的局麵時,閣臣亦難於置身事外,他們勢需求做出政治決定,是持續性的以直抗君?還是勉強從君?
費宏在嘉靖初年隨楊廷和等閣臣與世宗爭“大禮”,“署名公疏,何嘗特諫”。費宏於嘉靖五年至嘉靖六年間,擔負內閣首輔,充《獻天子實錄》總裁官。查《明世宗實錄》,閣臣石珤在左順門群臣“伏闕”哭諫事件後另有持續議禮之疏,而嘉靖三年蒲月至嘉靖六年仲春間,費宏再未公開非議世宗推許本生父母之舉。
當然,也需求重視到李東陽諸人勉強事君,畢竟不免於放棄一些原則。閣臣如果如許做了,就落空了束縛同官的底氣。如焦芳者流一時勢盛,李東陽實在也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