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大明元輔 - 第1447章 審視(下)

第1447章 審視(下)[第2頁/共6頁]

不信?不信且看厥後。李如鬆身後,遼東總兵換來換去都搞不定遼事,因而朱翊鈞決定:讓李成梁二度鎮遼。

這個做法看起來是不是完整不對勁?李成梁都快八十歲了,並且你還思疑他李家軍,那還讓鎮個屁啊?

咋一看,朱翊鈞重新到尾都在庇護李如鬆,並且庇護的力度非常大,大到的確讓厥後人思疑他和李成梁到底誰纔是李如鬆他親爹。

但是,“帝不問”,天子就當冇聞聲這些話。

這裡流暴露了一個資訊:李顯忠冇能嗣爵是因為“朝臣方惡李氏”。

高務實讀史至此,開端去找李成梁的質料來看,然後又重視到李如鬆,乃至通讀了《明史·李如鬆傳》。現在他穿越來大明已經二十餘年,連絡現在對大明的體味,回想《李如鬆傳》才曉得,李如鬆之死其實在明史當中已經寫出了來由。

因而就有彈劾上門,也有相對暖和一點的,勸天子提及碼“如鬆父子不當並居重鎮”。也就是是不能李成梁鎮遼東、李如鬆鎮山西——這一左一右、一東一西,父子二人手握雄兵把京師夾在中間,倘如有個甚麼萬一,試問如何是好?

被文官個人死死盯著的李家軍如何能夠更進一步的強大?被文官個人視為仇寇的李如鬆如何能夠不死!

恩寵還冇完,接下來“(萬曆)二十年,哱拜反寧夏,禦史梅國楨薦如鬆大將才,其弟如梅、如樟並幼年英傑,宜令討賊。乃命如鬆為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即以國楨監之。武臣有提督,自如鬆始也。已命儘統遼東、宣府、大同、山西諸道救兵。”

可惜何如,天子要保他,誰來都彈不動。文官們搞了老半天,朱翊鈞又召李如鬆回京師為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這是再次庇護了起來。

看吧,公然李如鬆就開端被各種彈劾,乃至於天子也不得不讓他和山西總兵李迎恩互換位置。乃至在軍政拾遺(即科道考查文武官員)中,李如鬆也數次被拿出來當作典範攻訐。

三十四歲混到總兵本身就比較罕見了,但有還是有的,比如戚繼光、麻貴之類,但是他們升總兵靠的是明白軍功,而絕非純真恩蔭。李如鬆在那之前冇甚麼值得一提的功績,卻一步到位做了總兵,並且還是九邊之一的山西鎮總兵,這當然很驚人。

這不是見了鬼了?李成梁就算再老,但他有錢有權,莫非重新招兵買馬再組個李家軍很困難嗎?總不成能年紀大了會連本身的看家本領都健忘吧?

每個汗青人物都有其心機,其所作所為都有本身的目標,不把他們的心機揣摩明白,是推導不出公道劇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