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大明元輔 - 第1447章 審視(下)

第1447章 審視(下)[第4頁/共6頁]

公然,這一次李成梁再度上任以後“銳氣全失”,不但冇有任何重修李家軍的企圖,反而在不久以後判定放棄了寬甸六堡,幾近擺瞭然說“我冇有氣力了”。

朝臣為甚麼“惡李氏”?最大的能夠就是李家軍事個人過於強大,朝臣當中有很多人視之為嚴峻的統治威脅,“李氏兵權太盛……放肆尤甚。不早為計,恐生他變。”

李如鬆張狂放肆到了阿誰程度他都不措置,而起碼大要上老誠懇實的李成梁,卻不過是萬曆十七年以後吃了幾次小敗仗就被一擼到底,召回京師榮養,這公道嗎?

以是,戔戔倭奴為甚麼竟然打到最後還要和談?你李如鬆如何回事?你不是牛逼到要和經略比凹凸嗎,竟然就這點本領?

因而就有彈劾上門,也有相對暖和一點的,勸天子提及碼“如鬆父子不當並居重鎮”。也就是是不能李成梁鎮遼東、李如鬆鎮山西——這一左一右、一東一西,父子二人手握雄兵把京師夾在中間,倘如有個甚麼萬一,試問如何是好?

這段說的是李如鬆的放肆性子到了寧夏還是充公住,竟然“不欲受總督製,事輒專行”——不聽總督調遣,本身想如何乾就如何乾。

高務實讀史至此,開端去找李成梁的質料來看,然後又重視到李如鬆,乃至通讀了《明史·李如鬆傳》。現在他穿越來大明已經二十餘年,連絡現在對大明的體味,回想《李如鬆傳》才曉得,李如鬆之死其實在明史當中已經寫出了來由。

這一段冇甚麼特彆,大略就是記錄了一名名將之子蔭官升官的汗青,固然評價他“勇猛敢戰”、“諳兵機”,但恐怕大多是過後諸葛亮。

後代謂李如鬆,大多讚其寧夏、朝鮮兩戰之風采卓絕,卻很少言及他的本性和為人處世氣勢,但究竟上他終究的悲劇恐怕恰是出在為人之上。

三十四歲混到總兵本身就比較罕見了,但有還是有的,比如戚繼光、麻貴之類,但是他們升總兵靠的是明白軍功,而絕非純真恩蔭。李如鬆在那之前冇甚麼值得一提的功績,卻一步到位做了總兵,並且還是九邊之一的山西鎮總兵,這當然很驚人。

這段有點意義,說的是碧蹄館一戰在大明這邊被看作是敗北,或者起碼是戰術目標冇能完成,以是李如鬆“氣大索”——大為泄氣。因而經略宋應昌和他都急於歇息。幸虧日本方麵環境也很糟糕,因而兩邊一拍即合,開端籌辦和談。

文官們有錯嗎?當然有,但事情並不能都怪他們……

與此同時,他乃至連遼東鎮守寺人高淮都不敢獲咎,反與高淮狼狽為奸,幫著高淮搜刮遼東處所。

但是,“帝不問”,天子就當冇聞聲這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