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6章 新的陰謀(下)[第4頁/共6頁]
萬曆十六年舉人朱國楨在他的《湧幢小品》中說,“民避糧長之役,甚於謫戍”。他還講了個故事,說長洲知縣郭波與退休的老尚書劉纓有隙,因而就給劉纓家裡的七口人都安排上了糧長,成果老尚書曉得後,竟然活活給氣死了。
還真不是,這筆錢在大明朝重新到尾都是歸處所來出的,詳細來講大抵能夠分為五個步調。
至於京華方麵,除了一樣在這件事上掙錢以外,還因為海運的乾係生長了當時方纔興建的天津港。並且因為京華還節製著開平“產業區”和土默特的堿湖與牛羊馬匹,是以更是賺得盆滿缽滿。
第四步,處所衙門把金花銀運輸到京師。實在處所衙門把金花銀運輸到中樞的過程,是全部金花銀征收過程中最龐大的一個環節。
實在遵循高務實穿越以來的環境來看,在隆萬之交那段時候裡,如果不是京華崛起得快的話,朝廷連運送420萬石南邊糧食去北方都很難做到。因為當時候黃河比年有險情,幾近每年都要淹起碼幾個縣,然後天然是斷絕航道,漕船冇法通過。
因而乎,糧長製開端推而廣之。大抵是因為要產糧大戶多承擔社會任務的啟事,“田土多者”為糧長,糧長職位當然就落到了地主鄉紳的手上。
彆的,因為大明實施兩京軌製,政治中樞分為南京和北京,以是在這1000萬石中又有120萬石是給南京的,彆的820萬石給北京。
遵循大明從南邊運1000萬石稅糧來算,則僅在路上便要耗損100萬石,這能夠說是一個天文數字——想想看日本方纔疇昔不久小田原之戰就曉得,海貿聯盟援助北條家兩萬石大米,北條家麵對豐臣秀吉的二十餘萬雄師都能多挺兩三個月。
甲長收到的糧食以後,彙總給裡長,裡長彙總給糧長,糧長盤點彙總完成以後,還要賣力押運至指定地點,如許纔算是完差。
是以,老朱在他的大誥中說:“糧長之設,便於有司,便於細民。以是便於有司,且如一縣該糧十萬,止設糧長十人,正副不過二十人。依期辦足,勤奮在乎糧長,有司不過議差部糧官一員赴某處交納。”
在處所衙門運輸金花銀的過程中,以往普通實施兩層辦理軌製。所謂的兩層辦理,就是指處所衙門掌管金花銀的文書事情,而詳細的運輸事情則交代給官方的代理人。
在這些稅收當中,約莫有400萬石是來自於南邊省分。是以在明朝中期,朝廷便將這400萬石遵循四石糧食折一兩銀子的折算比例,約莫折成100萬兩金花銀。由此,金花銀便成為田賦稅銀的公用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