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5章 伐元(十)碼頭交鋒[第1頁/共5頁]
揚州為甚麼也要求申時行進步漕運比例,答案在此已經不言自明。
明顯,在這類軌製下,所謂漕軍很快就落空了戰役力,變成淺顯的勞動構造,即所謂漕工。說他們毫無戰役力可不是胡亂冤枉,比如正德五年1510年,山東一夥反賊將停靠在濟寧港的1552艘船隻洗劫一空,而如此多漕船上的兵士竟然毫無作為,任由反賊取走,哪有半點“兵”樣?
那還說甚麼?擺盪高務實在天子心目中的能臣職位、今火線不穩逼迫高務實疇火線折返並讓伐元功虧一簣,以此確保高務實不能同一實學派然後在政治上今後穩壓心學派,現在就全看漕工的了。
這一政策雖短時候給北方供應帶來了安定和便當,但從原汗青的軌跡來看,也成為中前期大明難以鼎新的弊政,影響了大明的長遠生長,是一個弊大於利的軌製。
因為大明財務體係設想得非常差勁,天下稅收絕大多數來自於地盤稅,而同時農業稅率又偏低,以是國度財務支出根基不會超越3000萬什物糧稅被等價計算的環境下。這3000萬有1200萬被處所當局截留,北方上繳的800萬直接供應九邊軍隊,剩下1000萬在南邊征收後顛末漕運運送820萬到北京。
如果事情隻到這一步,或者隻到張四維往海運插手高代價貢賦,題目都不大,乃至申時行秉政前期猶躊躇豫也冇乾係。漕運固然被海運“朋分”走了五分之三的份額,但也還能竭力保持,加上漕糧運得少了,就有更多的時候和機遇去私運,漕工們的餬口程度竟然還略有晉升,那天然是能保持的。
起壞頭的是永樂元年七月,戶部尚書鬱新提出了運河輸糧法,即操縱漕船從淮安入淮河,經黃河至衛河北上入海河,再陸路至北京。不過,因為這個線路需求多次轉運,即便好大喜功如朱棣也擔憂會過分於勞民傷財,因而反對掉了。
是以早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禮部侍郎邱濬便發起重開海運。彼時,他詳細講明瞭海運的上風:“海運雖漂溺之患,但海舟每艘可載糧1000餘石,相稱河舟三倍,省牽卒之勞、駁淺之費、順次之守。”
如此龐大、強大的好處個人,普通來講當然無人敢動,但高務實明顯不在普通範圍。他本身也是宦海熟行,底子不去管甚麼官商勾搭,上來直接針對私運停止打擊,精準脫手但毫不等閒連累。
漕運總督職位極高,原汗青上大明朝有99位曾任漕運總督的官員,此中30餘位厥後都入閣拜相。
高務實收攏財權以後新設兩署十三司,對官方私運的打壓也開端變得峻厲起來這個“官方”實在首要就是針對鹽商個人。
這事件當然震驚了全部朝廷,山東道監察禦史詰責漕運衙門:“……但軍至數萬,總兵、參將統製,把總、批示分領,未聞何官以勇死傷者!”這充分透露了所謂漕軍作為軍隊而言已經美滿是名存實亡,他們完整由漕軍變成了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