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大明元輔 - 第166章 務實回府(上)

第166章 務實回府(上)[第1頁/共3頁]

《大明會典》內裡收錄了大明自建國以來的典章沿革以及各級當局稅賦質料、行政法規,且從弘治朝開端,每代都會停止訂正,根基上可當作年鑒來用。

這個數字,和“人丁絲絹”隻差二兩銀子!

但是乾一行愛一行的帥嘉謨並不介懷,他很有職業精力的把目光投向了徽州府積年來的稅糧賬冊,力圖在淺顯的崗亭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歸正這些質料都存在歙縣。

“三伯,侄兒返來了。”高務實不得不出言“喚醒”高拱。

隻是這個“補欠夏糧”年代太太長遠,看起來和“人丁絲絹”並冇乾係。帥嘉謨憑著天賦般的直覺,感覺這二者之間必然有甚麼聯絡,因而拿起筆來,粗粗算了一下。

帥嘉謨感覺不太對勁,因而再往下去查徽州府部屬諸縣的分賬,公然發明一個驚人的征象:徽州府下轄六縣,其他五縣都冇有“人丁絲絹”這麼一筆賦稅,隻要歙縣的賬簿上有一筆支出,數字也是八千七百八十匹生絹,但是科目卻又對不上,因為這裡叫做“夏稅生絲”。

《龍文鞭影》全書一共四千兩百餘字,算起來未幾很多,固然羊毫字寫起來略慢,但一下午加以半個早晨充足高務實全文寫就。

大明稅賦佈局向來繁複,徽州又是征稅大戶,賬冊觸及到大量科目之間的折兌均平,恰是絕佳的利用題例,很合適帥師爺的胃口。

“嗯。”高拱應了一聲,依依不捨地挪開視野,看了高務實一眼,號召道:“你在宮裡的表示,我都曉得了,先不必細說,你且過來,我給你看幾封檀卷,很成心機。”

不可,這件事關乎一縣之民生,可不能這麼胡塗下去!必須得挖個水落石出!

府縣同城,很多府一級的文書檔案,天然就儲存在縣城閣架以內,以便隨時調取勘合。這些關於稅糧戶籍的案牘非常首要,關乎一縣之興衰,當然這些檀卷文牘也非常古板無聊,滿是各種古板的數字列舉。是以長年束之高閣,除了戶房的稅吏以外,底子無人問津。

高務實心頭一笑,看來三伯還是挺正視本身去做太子伴讀這件事的嘛。

換句話說,徽州府這筆每年八千七百八十匹生絹的稅支,全數是由歙縣在承擔,其他五縣一文不出。

兩千九百零十兩加三千兩百三十四兩,總計六千一百四十四兩!

徽州府向來人傑地靈,名流輩出,是馳名的文教富強之鄉,比方說即將去巡撫廣西的殷正茂就是徽州歙縣人。徽州府下轄一共六縣:歙、黟、休寧、婺源、祁門、績溪。此中歙縣最大,且是附廓縣——也就是說,徽州府治設在該縣以內,與歙縣縣衙同城辦公。

可帥嘉謨到底是個數學人才,腦筋轉得很快。他很快想到,徽州六縣相互相鄰,一個縣夏麥歉收,其他五個縣不成能倖免。因而他再一清查,發明在同一時候,黟、休寧、婺源、祁門、績溪五縣也虧欠夏糧,一共是一萬零七百八十石,可折銀三千兩百三十四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