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大明元輔 - 第1887章 劍指東瀛(圩四)各有所求

第1887章 劍指東瀛(圩四)各有所求[第2頁/共5頁]

甚麼環境之下會不得已?天然是無路可走的環境下。

劉綎部因為這些年來一向被高務實列為南軍主力之一,其設備程度、練習強度都非常不錯,而滇緬之戰、平播之戰中又獲得了進一步磨鍊,高務實以為他們在防備作戰中還是不大能夠會被日軍擊敗的,起碼也應當能撐到李如梅的救兵到達。

----------

另有渾河之戰,白桿兵曾一度打得八旗紅巴牙喇懼戰,並俘虜八旗兩名參將。鬆錦之戰中的乳峰山之戰明軍更是主動打擊,兩邊勝負相稱。

另有就是部分人操縱戰役發國難財。明末渤海灣外向遼東海運輸糧食動不動就漂冇,並且常常是牢固比例的漂冇。這但是渤海灣啊,如果戔戔渤海行船都傷害成如許,那下西洋是如何下的?按阿誰漂冇程度,下西洋底子冇人回得來了。

再舉一例,鬆錦大戰很多人都說皇太極抄了洪承疇的糧倉,是形成明軍得勝的關頭,但實際上被清軍派去運糧食的朝鮮世子發明,阿誰糧倉裡的所謂糧食全都腐臭不成聞,底子不能吃。

如果遵循此前的經向來看,五萬四千明軍和九萬日軍誰強?那當然是明軍更強。畢竟遵循碧蹄館之戰的成果來預算,日軍以七倍的上風兵力都冇法吃下一支明軍孤軍,這強弱差異就算不說“龐大”,那起碼也是“很大”了。

但是,除宇喜多秀家以外,冇有一個是真把忠於太閣當作最高主旨的。除非不得已。

又比如,萬曆十九年朝廷定大同一鎮八萬兵力,賣力守六百裡邊,而到崇禎時,大同重鎮堪戰之兵竟然僅剩萬餘。養馬這類大事僅春秋給點豆草,夏秋……本身放牧去養吧。

永平城本來有一千標兵,民壯操兵兩千餘,遼事鼓起後又增設了忠武營三千。但是崇禎起搞汰兵,一下子營兵兵力減了三分之二,操兵減了十之六七。因而到了己巳之變,就被清軍輕鬆打下來了。

明軍目前的實際排兵是如何樣的?

西線火線,也就是蓮花山防地方麵攏共不到一萬人,?而高務實手頭另有約七千人留在泗川,?全部西線的兵力約一萬六千多。本來應當另有一些,但那些人一來都是川軍土司兵,二來已經被派駐在了全羅道,用於確保朝鮮糧倉,以是此戰並未全數調回。

但是,即便三路相加,明軍總兵力也不過是五萬四千人。那麼,日軍有多少?

有一說一,四川土司兵的戰役力本身倒也不算弱,但他們的設備體係即便在高務實臨時加強給他們一些火炮以後也還是不強。

“遼難無兵非無兵也,將官仆人額有成數”,遼西一仆人吃五六名流兵之餉,其仆人之餉又有一半入了將官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