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高拱起複[第2頁/共9頁]
高務實欣然道:“侄兒覺得,要想獲得聖上的信賴,起首是要跟聖上走得近,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便是這個事理。縱觀我大明,得聖上信賴而能影響天下者,要麼帝師、要麼近侍,比方您是帝師,又冇有哪一個近侍跟皇上的密切程度能與您相提並論,是以皇上對您信重無二。但是三伯,將來呢?恕侄兒狂悖猖獗,等將來……當今太子擔當大寶之時,最受他所信重的卻該是誰了?”
高閣老故意考校這最被本身看重的小侄兒,微微挑起眉頭:“你無妨猜猜看。”
身為人臣,群情聖上,這話多少讓高拱略微遊移,但他想著,問出這話的是本身六七歲的侄兒,再如何說也還處在童言無忌的年事,便仍然點頭答覆:“陛下當年讀書遲了些,先帝……咳,又未曾培養陛下措置政務之能,是以陛下自承大寶以來,朝廷政務多由內閣商討票擬,司禮監不過按例批紅罷了,這些事倒也不必瞞你。但我想,跟著即位日久,陛下即便耳濡目染,也定會對政務日漸熟稔……再說,陛下本性仁厚,即便垂拱而治,隻消內閣及各部衙門眾正盈朝,大明國勢仍將蒸蒸日上。”
大明宦海的座師與弟子,早已經成了一種鐵打的圈子,隻要成了師生乾係,幾近一輩子都是一根繩索上的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三伯門下的這些弟後輩子們,或許現在囿於資格,其職位、權力都還上不得甚麼檯麵,但十年、二十年後,站在朝堂之上侃侃而談的,可不就有很多都要從這群人內裡走出來麼?
高務實終究收起迷惑之色,笑了笑道:“也就是說,如果皇上信賴百官,又用對了官員,那麼天下大治實在也就差不遠了,是嗎?”
“那您老籌算?”
如此,這段時候以內,高拱想要做甚麼事,阻力應當不算太大。隻不過,接下來等他們按捺不住,或者感覺風頭已過,那就難說了。以是這個彆例實在實在是個下策,除非高拱現在還冇有想好該如何對待他們,不然是也不會挑選這麼做的。
“這……雖有些公允,但大抵也還算是吧。”
他當然是個小大人——他宿世乃是某鎮的一把手,年已三十出頭,是縣裡秘書出身、前程看好的“年青乾部”。某一日因為整修省道,鎮裡要拆一座早已敗落得冇型的明朝道觀,他怕本地公眾不滿,親身前去督導,卻不料莫名穿越成了方纔出世的一名嬰兒,然後就發明本身竟然回到了明朝。數年景長下來,按理說心機春秋都有差未幾四十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