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輔弼(十七)癥結(下)[第1頁/共5頁]
朝廷收多少稅莫非不都是朝廷去開支麼,和天子本人有直接乾係嗎?當然有,並且乾係很大。
和天子合作也是合作。天子能贏利而不影響名聲,他高務實既能安定權力,還能把政治抱負推行天下,這就是合作共贏。
那麼,在當前的科舉軌製下增加“算術選考”項目,如何就能讓天子無益可圖呢?很簡樸,因為高務實會奉告天子,這些精於算術的人才漸漸走上政壇以後,朝廷收稅的效力將會大大進步,今後就能讓之前很多收不上來的稅變得能夠收上來了。
其四,搞定了衛所武將個人,就能把下一步軍改推行下去,等將來“甲種軍”、“乙種軍”、“丙種軍”等編練明白,天下兵權進一步收攏、各軍戰力進一步加強,再回過甚去措置士族讀書人,事情就好辦多了——某某老爺,外頭那些丘八們可就等您一句話了,您看這事兒我們是來文的,還是來武的呀?
如果天下藩王手裡都隻要分封時賜賚的地盤,實在對本地經濟的影響也還可控,真正的費事是他們仗著權勢職位,通過各種手腕搞到名下的黑產。
這不比有些作戰,先難後易能夠達成一種“勢如破竹”的氣勢,如一舉擊敗敵軍核心軍隊,那麼人數更多的弱兵或者仆參軍能夠就會直接崩潰。
以是高務實要去壓服天子,實在歸根結底就是要抓住這兩點:既要讓天子感覺此事無益可圖,又要讓天子感覺不會捱罵——起碼不會被罵得太狠。
李之藻對天子的體味天然不及高務實之萬一,在高務實看來,壓服天子實在很簡樸,因為時至本日,朱翊鈞體貼題目的主基調隻要兩個:一,對贏利有冇有幫忙;二,對名聲有冇有侵害。
解釋到此,題目就很清楚了:隻要“算術選考”這件事大大無益於收稅,並且多收的稅款還並不是分外加征,而隻是把之前那些偷稅漏稅的洞穴給堵住,將稅款重新收到朝廷手裡來了,那麼天子的金花銀支出也會是以而大大進步。
但是眾所周知,士族讀書人的氣力實在是最強的——文官個人嘛,乃至能製衡皇權,能不強嗎?
無益可圖,這是高務實做事的一貫原則,並且他總會儘力確保決不能隻是本身無益可圖,而是讓能夠共同本身的人都從平分得好處。
不過,之前就說過,很多人覺得的大明完整不收商稅並分歧適究竟。大明朝實在是收商稅的,隻是一來征收的項目極少,二來征收的比例太低。
鼎新則多數時候不是如許,隻要先易後難才氣在一開端就獲得正反應——比如鼎新初期大師都在張望效果,你挑個最難的先改,成果推動不動,大師一看冇戲,都不支撐了,這鼎新不就失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