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利益同盟[第1頁/共3頁]
李貴妃家則另有分歧,其父李偉固然貪婪,但因為此時隆慶帝還在,李偉也冇敢做得過分度,是以目前家資也不甚豐,隻比陳景行強點,湊了兩千五百兩來。高務實大筆一揮,這兩千五百兩就變成了兩萬五千兩入了帳,喜得李偉抓耳撓腮,對高務實讚不斷口,逢人便說高諭德宰相氣度,也不曉得這二者之間有甚麼聯絡。
換句話說,高國彥那十七萬虧蝕中,占有大頭的買地本錢實在有很大的水分。
當然不是,高務實不但不感覺虧,還以為這八萬兩花的非常值,很多按理說底子買不來的好處,他現在都“買”到了。
但更首要的一個題目在於:這八萬兩銀子是真的就這麼虧蝕虧掉了嗎?
陳皇後之父陳景行時年五十九,是個比較誠懇的人,家裡無甚餘財,但也曉得高務實點石成金的雋譽,因而東拚西湊搞到八百兩來入股。高務實給他湊足了一千兩,然後又遵循一萬兩銀子給入了股,陳景行走的時候的確千恩萬謝。
這個好處就是他建立起了一個好處聯盟,一個不管台前還是幕後都可稱得上力量龐大的好處聯盟。京師四周的皇親國戚、武臣勳貴幾近被他一網打儘,連文官們都打著分歧的幌子摻雜出去很多。
舉個例子,京營缺員、占役的環境那麼嚴峻,誰都曉得是勳貴們乾的功德,可為何直到現在都整治不下來?文官們動不動就唸叨著要整改京營,成果整來整去底子冇人上去開這第一槍。
因為大明的常例,後、妃皆出自京畿四周的初級官員和初級軍官家庭,以是這些後妃的孃家前提都比較普通,讓他們參股,實在他們也拿不出多少真金白銀來,是以高務實給他們的前提反倒比給勳貴們的前提好很多——比例是一比五到一比十之間。
像早已和高務實有著傑出合作乾係的京中勳貴們,大多的投資額都是溢價計算,比方成國公府直接投資了兩萬兩,高務實給他們家遵循參股四萬兩入了帳,這類1:2的比例是國公級的同一報酬;與之相對應的,侯爺們的報酬就略微差一點,比例大抵是1:1.8;伯爵則再次,比例為1:1.5。
但此次不但僅隻要勳貴參股,另有國戚和部分文官插手,這也是與高務實此前的各種買賣最大的分歧。
團體來講,勳貴們的參股讓高務實在賬麵上直接喪失了十一萬兩擺佈。
如果全數算下來,實際上高務實也就虧了八萬兩出頭——當然也很多,仍然是一筆驚人的巨資,但現在的他已經能夠接受了。再說,後代優良資產上市圈錢,那批買原始股的人,誰還不是低價買入等上漲?
再說野生本錢,高國彥是把高務實搞出來的護礦隊的分外開支也算到野生本錢裡去了的,但高務實自家人曉得自家事,這些人的開支高務實是另有補助的,他向來冇把這筆開支算到礦上去,以是這裡又有很多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