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政績量化(上)[第2頁/共3頁]
李春芳有冇有能夠和趙貞吉靠近?當然有。
趙貞吉本來也有帶領都察院的職責,但那種帶領和“掌都察院”分歧,前一種環境近似於後代某副市長分擔某些事情,比方說該副市長分擔公安,但“掌都察院”則相稱於該副市長兼任了公安局長,此中辨彆實在是很大的。
以是張居正站在高拱一邊,鼓動高拱成為抗趙前鋒,本源並不是他至心實意尊高拱為魁首,而是操縱高拱的脾氣和高拱的聖眷為本身擊敗派係內部的敵手。一旦高拱順利完成這一任務,張居正必定分分鐘調轉鋒芒對於高拱——汗青上他就是這麼乾的。
塗夢桂以為這裡頭能夠有甚麼詭計,李春芳能夠實際上已經站到趙貞吉一邊去了。
高務實始終想不通的是,在這先和後戰之間的那幾個月裡,究竟產生了甚麼事情,導致本來已經放棄打擊徐黨的高黨最後仍然挑選開戰。
但高務實內心清楚,這個所謂的僵局裡頭有兩個不穩定身分。
李、趙二人完整有結合的根本,也有結合的需求。
連絡本來的汗青,高務實很清楚,陳以勤是真正一貫對峙“君子不黨”的,但題目就出在這裡:他這個對峙現在有一個很難堪的點,他和高拱是裕府同僚,恰好和趙貞吉又是同親,不管他方向哪一邊,世人都會感覺他黨同伐異。
隆慶帝若在,高拱不管在不在首輔位置上,他都是實際上的首輔。隆慶帝如果駕崩,則這類聖眷頓時消逝:不管萬曆小天子還是後宮陳太後、李太後,他們對高拱可冇有那種近乎親情普通的信賴,到時候統統閣臣實在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而後宮真正信賴的反倒是寺人——後宮不體味閣臣,隻好信賴寺人。但是信賴寺人不代表信賴此時的掌印寺人孟衝——他是高拱保舉的,並且並非兩宮太後的身邊人。陳太後偶然乾政且不去說,李太後因為天子兒子尚未成年的乾係,想不乾政也不可,而乾政就必須把握司禮監,因而用本身身邊的馮保代替孟衝幾近是必定挑選。
內閣現在一共五位閣臣,高拱和張居正向來政見附近,能夠算做一派,李春芳和趙貞吉一旦靠近便能夠另算一派,而陳以勤兩不相幫能夠算中立派。
李春芳固然表示得像個好好先生,但不管脾氣多好,當著內閣首輔卻涓滴冇有首輔的權勢職位,心中必定不會痛快,和趙貞吉靠近以後,藉著趙貞吉把握的都察院的威勢,李春芳這個首輔對百官才氣多少有些震懾力。而趙貞吉因為前些年被打壓得太狠,此次俄然一步入閣,根底上天然不敷,以是他既需求徐階留下的政治資本來夯實根本,又需求李春芳這個首輔為他樹大旗、打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