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大明元輔 - 第815章 我三伯在蒙古成佛了

第815章 我三伯在蒙古成佛了[第1頁/共5頁]

這裡所謂“充撫賞之用”,就是大明朝廷在每年互市結束以後,對恪守條規的蒙古守市職員,獎給必然命量的銀兩及彆的物品,市易“即畢”,還要“筵宴酋長,犒勞諸夷酋,人日牛肉一斤,粟米五合,麥麵一斤,時酒一瓶,小菜油鹽醬醋及馬草銀七分二厘,飯柴炭銀二分,皆取給尖丁銀及商稅”。

現在互市中的商品,以馬匹、糧食、布匹為主,當然彆的另有很多其他商品。

在“小市”中,蒙古牧民以牛羊、皮張、馬尾、氈裘、鹽堿、柴草、木料等商品,向漢族商民調換糧米、布匹、鍋釜、耕具、絨線及彆的日用百貨,“牛,米豆石餘;羊,雜糗數鬥;無畜,間以柴鹽數鬥,易米豆可1、二鬥,柴一擔易米可2、三升”。

至於厥後,因為曹淦去西北開商路去了,就冇了詳細數據,但他很確信地表示是“年年增加”的。

因而大明朝廷準予京華粗鐵鍋進入互市買賣,但還是將硝黃、銅鐵、盔甲、兵刃列為犯禁物品,嚴禁進入互市買賣。當然這很普通,就比如美國佬不成能把航母賣給中國一樣。

曹淦說在互市中,漢人“以緞綢、布絹、綿花、針線索、改機、梳篦、米鹽、糖果、梭布、水獺皮、羊皮盒等物,跟蒙前人互換馬、牛、羊、騾、驢及馬尾、羊皮、皮襖諸物”。

據曹淦先容,隆慶、萬曆以來,大明和蒙古互市的場合,一共有十—處之多。

是以,朝廷在萬曆元年時,由高拱定奪,答應在宣府、大同、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地彆離設立“小市”,亦稱“月市”。

高務實又問了問商稅的題目,這個東西最早還是他主動對高拱提出來的,不過他當時隻提了個思路,詳細如何操縱的冇有細問。

而互市的市場,普通都設在邊牆處,四周圍以高牆,如同“甕城”,關內關外各有—閘門,閘門能夠啟閉。

這個高務實是曉得的,因為京華不但本身把握民市做買賣,其本身也是供貨商,他是看太高國彥交給他的“財報”的。

“官市”的一個首要特性是官出“市本”,與蒙古商民停止買賣。

在大同有三處,彆離是得勝堡、新平、守口;在宣府隻要一處,但這一處職位緊急、買賣量也很大,就是張家口;在山西者一處,叫做水泉營;在延綏者一處,叫紅山寺堡;在寧夏有三處,彆離是淨水營、寧夏中衛戰役虜衛;在甘肅有兩處,彆離是大水扁都口和高溝寨。

大明朝廷的“市本”首要由辦理馬政的機構太仆寺發放,詳細定額是“各邊年例市本每年二十餘萬,毫不成少。”

曹淦又持續先容,說在互市上,—般商品由儈人定物價,朝廷要求上麵不得逼迫蒙前人,但馬匹的代價則是由大明朝廷規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