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 暴怒的圖們汗[第3頁/共4頁]
洪武二十年三月,朝廷曾經動員山東、北平、河南、山西四省民夫前去大寧運糧,凡插手運糧者免除夏稅。
以高務實的觀點來看,重設大寧鎮,那還不如設“大板升鎮”呢起碼大板升城的漢人都差未幾有十萬了,並且現在農耕化程度越來越高,算是有了農耕根本,不說完整自給自足,起碼能包管大部分糧食供應,剩下的部分,朝廷再想體例處理就是。
建文元年,靖難之役發作。燕王朱棣在策動靖難之役前,為製止寧王包抄他的後路,起兵襲陷大寧,挾寧王朱權及諸軍歸。
此中,明史紀事本末指出,自朱棣為了消弭後顧之憂,奔襲寧藩,威脅寧王附歸,“儘拔降騎還北平”明史則說,朱棣當時直趨大寧,劫走寧王及其家眷,收其精銳,尤以朵顏三衛最為勇猛善戰。朱棣即位後棄守大寧,實為酬庸兀良哈三衛助己奪位。
後代關於大寧都司內遷的啟事,學界觀點不一。在明朝有些史籍中以為是兀良哈的泰寧、朵顏、福餘三衛在靖難兵變中,跟隨燕王朱棣作戰有功,明成祖朱棣以大寧都司諸衛之地與之,此說見於撫安東夷記、吾學編、三衛考、四夷考、明史、讀史方輿記要等書記錄。
重開大寧鎮?
通過以上零散記錄能夠看出,大寧的糧食運輸壓力有多麼重。為包管大寧等北方軍事重鎮的糧食供應,朝廷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從南邊向北方運輸糧食,此中光遼東海運就持續了三十多年。
但大寧底子冇有漢人,冇有農耕哪怕到了後代,此地變成寧城縣,也不是種糧的好處所,直到21世紀都還在大搞“高效節水灌溉”、“庇護性耕耘”這些事情。
現在重開大寧鎮,除非朱翊鈞籌算每年向大寧鎮投入一百萬兩,用於確保供應和盤活農業經濟。
至於現在,那更不消說,大寧成為蒙前人的草場已經一百好幾十年了,要規複大寧,包管十餘萬鎮守軍兵的軍食供應,談何輕易?
是以圖們一提朱家天子能夠想重開大寧鎮,帳中統統的蒙古貴族全都驚呆了。
“不準,令去塞二百裡外居住”。也就是說,兀良哈三衛在大寧一帶的活動是不法的,明廷不答應三衛的蒙前人南遷到大寧地區駐牧,仍然要他們回到潢水以北地區。
永樂初年,為規複北方殘破的經濟,不得不再行海運,但時候不長就連續停止,船隻和職員轉入下西洋的活動,北方軍食改成以“屯田為主,中鹽為輔”的處理體例。
把大寧諸衛屯於京師四周,強化北京四周的軍事配置,扶植新的政治軍事中間,再將穀王、寧王、代王等人改封他處,減弱邊塞藩王氣力。
不但如此,朱棣即位後,還開端動手經略邊防,並命兵部複議大寧、營州、興州三衛,製定各種體例,試圖規複屯田製,修複各衛所的出產,但為時已晚。明實錄中記錄,朱棣以“以大寧兵戈以後,民物凋耗”為由,封徙寧王於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