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6章 內閣中的爭論(上)[第3頁/共3頁]
在宣宗末年和英宗初年,大明邊防鬆馳,禦警虧弱。兀良哈三衛從西拉木倫河到遼河道域全麵展開守勢,向南推動。
到了宣德、正統年間,兀良哈三衛大肆南遷,其主體部分已逐步由原駐牧地遷至靠近經濟、文明較發財的遼東漢族地區的遼河道域,並逐步南遷至長城腳下,不時騷擾,讓大明顧此失彼,疲於奔命。
早前永樂期間,在那種主動收縮防地局麵下,朱棣為了再度皋牢兀良哈部,先采納懷柔的體例,遣使招安,當時倒也獲得了必然的勝利。
不過幸虧,經太高拱主持的俺答封貢,和此次高務實的漠南大戰,正麵土默特部的宣大一線,算是完整消弭了威脅。
文臣就是這個破氣度,講究甚麼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張四維本身也是文臣,當然也曉得這幾位的心機,不由微微一笑,目光轉向申時行:“瑤泉可有良策教我?”
並且前文也曾說過,朱棣平生中的數次北伐,固然陣容浩大,但與洪武期間比擬,既冇有擒獲韃靼、瓦剌各部的核心帶領人物,也冇有從計謀大將蒙古各部擊敗。
朱棣在攻打阿魯台時,曾率軍隊打擊支撐阿魯台的兀良哈三衛,兀良哈部雖遭到一些傷亡,但並冇有完整被毀滅,隻能說被明軍臨時壓抑住了。
這倒不是幾位閣老涵養特彆到位,而是這件事雖說跟高務實這位特彆人物有關,但也正因為特彆,實際上幾位閣老內心都跟明鏡似的,現在皇上底子不成能因為這點破事措置高務實。
而當朱棣身後,大明就停止了對北方的遠征,蒙古各部獲得療養的機遇,逐步南下入侵。洪熙年間,曾有大臣建議將東勝、高山等十衛所遷回故地,修堡屯兵,可惜朱高熾隻要老成之相,並無安邊拓疆之弘願,未予采取。
一樣,在燕京以西的地區,本可依靠大同鎮,但自興和守禦千戶所與開平衛內移後,大同鎮落空了東北方的樊籬,再加上東勝衛內移後,大同的西北方呈現縫隙。在東北、西北樊籬皆失之下,大同如同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