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十萬遼軍滾滾來[第2頁/共4頁]
關上的宋軍士卒臂上都繫著白綾,趙煦固然親政才兩年,但一改元祐年間令人憋屈的被動捱打政策,以一場場的勝利奮發了軍心士氣。
而楊浦人馬固然喪失過半,卻仍然固執地堵在通道口,阻住了蕭特末後軍的策應,七千遼軍前鋒不由軍心大亂,紛繁向兩翼崩潰,一隊隊地躍進第一道壕溝,宋軍吼怒著、追殺著,遼軍的屍身很快就堆滿了壕溝。
蕭特末大怒,為了鼓勵士氣,他親身提刀上陣,帶隊衝鋒,這一招可謂是立竿見影,遼軍初戰得勝受損的士氣再次被鼓勵起來,一rì之間推平了關前的三道壕溝,直逼關城之下。
他們從一裡外預留的通道衝過第二道壕溝,再沿著第一道壕溝內側橫衝而來,一下子切入遼軍填平的通道口,誓要將突入第一道壕溝與第二道壕溝之間的遼軍歸路堵截。
就在這時,宋軍戰鼓齊名,霹雷聲震天動地,都批示使楊浦帶領兩千馬隊起首發難。
遼軍大肆打擊三關,東京一片嘩然。
無數的巨盾連成了一片,如同一麵麵挪動的屋頂,巨盾之下,遼軍揹著沙袋,踏著整齊的法度向關前的三道壕溝推動。
這一戰下來,蕭特末為他的狂傲支出了代價,宋軍喪失千餘人,卻毀滅了近四千遼軍,更首要的是給遼軍的士氣形成了嚴峻的打擊。
在兵將心目中,趙煦這個天子是非常受推戴的,現在趙煦方纔大行,遼軍不顧大宋正處於國喪期間,竟悍然入侵,這讓城上宋軍莫不悲忿非常。
而遼國的藥材、毛皮、牲口、镔鐵刀、北珠等等商品也四時不斷地集到涿州,然後通過官方榷場或私運渠道銷往大宋。
第212章 十萬遼軍滾滾來
烏古迭率著七千前鋒人馬,從填出的通道cháo水般湧過,籌辦持續填平第二道壕溝。
宋遼之間的貿易,要追逆到宋太祖開寶七年(974年),當時宋太祖與遼景宗互遣使者媾和,此次媾和冇有在軍事、政治上獲得本色的服從,卻促進了兩邊的經貿繁華。
這還罷了,現在大宋竟然還支撐遼國境內的部族兵變,弄得遼國在漠北疲於奔命,兵變卻剿之不儘,愈演愈烈。
不但瓦橋關,東麵的益津關、淤口關也同時迎來了遼軍的進犯。繼易水之戰後,宋遼兩國再次在河北拉開了大戰。
直到七月初,遼國源源不竭地向涿州增兵,每天城裡城外戰馬奔騰** ,刀光如雪,人們才記起,涿州作為軍事重鎮的身份。
蕭特末親至瓦橋關批示五萬雄師作戰,烏古迭自請為前鋒,帶著七千雄師簇擁而上。
所謂的三關就是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位於拒馬河一線,從唐朝末年開端,逐步強大起來的契丹頻頻南侵,這三關就開端成為抵抗契丹的首要關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