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嘍羅大聚會[第1頁/共4頁]
ps:感激中原旗號投來的評價票,感謝!
沈清直慎重地點了點頭,正如楊逸所說,治河工程乾係到他平生的榮辱,以及身後之名,當然不能粗心。
能夠說楊逸不經意的一句話,完整顛覆了他對治河工程的認知,不由細細思考起來,越想越感覺有事理。
可貴他身上另有一股子“俠義”之氣,天不怕地不怕,連自家老爺子都敢告密,把他放到河堤上去監督治河工程,還真挺合適的。
“這是甚麼話?朝廷大事是我一小我說的算嗎?想讓你去就讓你去?”
楊逸聽得直翻白眼,真想揍他一頓:“你現在已經給我丟臉了!瞧你說的這話,象是朝廷官員嗎?不曉得還覺得我們是一群地痞在籌議著打群架呢!”
.(未完待續。如果您喜好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保舉票、月票,您的支撐,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目前對工程質量並非冇人監督,禦使台,以及各地巡河司吏員都有監督之責,河堤修到哪個州縣,就由哪個州縣的巡河司官員監督,將來如果那段河堤出問堤,朝廷就按圖索驥,糾出任務人。
但如許就夠了嗎?報酬財死,鳥為食亡。朱洪武連剝皮抽筋的酷刑都用了,還不是一樣有官員鋌而走險?
好久以後,沈清直起家抱圓一揖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大人遠見,清直不及萬一,多謝大人指導。”
據楊逸所知,固然展開浩大的治河工程,西北新拓之土的管理也需求很大投入,但大宋客歲事入靠近一億七千萬貫,治河工程年投入不過兩三千萬貫,並且這筆支出還是從裁軍後節流出來的軍費支度,是以戶部當不至於連治河經費都拿不出。
沈清直稍一拱手答道:“大人,此次戶部確切拖欠了部分治河款項。下官估計,大人冇傳回動靜前,蔡尚書是籌算先調用治河經費,用於應對各地的錢荒。”
馬漢卿接著說道:“大人,有一事大人得重視才行,遼主耶律洪基大哥體衰,從客歲八月至本年仲春,已兩次病重,照此看來,怕是命不久矣,遼國與長轄底鏖戰正酣,燕王耶律延禧聲望又不敷,如果耶律洪基此時駕崩,極有能夠引發遼國狠惡動亂。*”
********************
何如家內裡還埋伏著嗚佩的兩個“內應”,得知楊家要請歌伎宴客後,竟主動登門而來。
堂下是誌願前來獻藝的蘇鳴佩,琴瑟鼓之,清歌繞梁,舞姿曼妙,美目盈盈一盼間,百般風情儘在不言中。
這時趙偌湊過來講道:“大哥,我建議在都水監另設一個部分,專門賣力監督治河工程的質量。”
水池的假山上,楊逸請蔡京把“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須梅”這副聯子題了上去,上麵的噴頭噴出團團荷葉,托著這兩句對偶,賞心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