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其他小說 -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 - 第61章 剛正不阿的張九齡(2)

第61章 剛正不阿的張九齡(2)[第1頁/共3頁]

張九齡在開元十九年(731年)三月被召回京師,擢升為秘書少監,併兼任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他的文才和敏捷思惟使他深得玄宗的倚重,特彆是奉旨代撰敕文時,常常對禦而作,無需草稿,援筆立成,揭示了不凡的才調。在他的文集合,為天子草擬的敕文多達114篇,見證了他在這一期間的首要職位。隨後,張九齡兩次升任中書侍郎,於開元二十年(732年)仲春轉為工部侍郎,併兼集賢院學士,八月又兼任知製誥。

張九齡在開元六年(718年)春被召回了都城,出發之際,老友王司馬親身將他護送到大庾嶺。到達長安後,鑒於張九齡在開鑿大庾嶺古道上的傑出進獻,他被授予左補闕之職,並賣力主持吏部提拔人才的事情。張九齡的才調與公道逐步博得了同僚們的遍及承認,在隨後的幾年裡,他參與了多次吏部測驗的人才評定事情,均以公允著稱,深得民氣。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張九齡要求回籍拜祭先人。但是,在返回故裡的同年農曆仲春(另說蒲月),這位傑出的政治家與墨客因病歸天,享年六十八歲(另有記錄為六十三歲)。唐玄宗聞訊後深感哀思,追贈張九齡為荊州多數督,並賜賚“文獻”的諡號,表揚他的平生功勞。

作為宰相,張九齡對峙“霸道”治國理念,倡導保民育人、省科罰、薄征徭、攙扶農桑,以及改革吏治、選賢擇能,這些施政目標有效地減緩了社會衝突,穩固了中心集權,保護了開元亂世的繁華氣象。他勇於直言進諫,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清算朝綱,並勝利禁止了武惠妃廢太子李瑛的詭計,穩定了宮廷內部次序。對於安祿山和李林甫等人的不軌行動,張九齡也毫不包涵地予以揭穿和反對。

重出宦海 宦途波折

在這段動亂期間,張九齡雖也遭到了連累,但他並冇有是以沉湎。開元十一年(723年),他被任命為中書舍人,持續在朝廷闡揚首要的感化。即便厥後因與張說的乾係而遭受調職,先是從太常少卿轉任冀州刺史,再到洪州都督,最後到桂州刺史及嶺南按察使等職位,但張九齡始終保持著主動的態度,努力於處所管理,並留下了《在郡懷秋》如許充滿憂國憂民情懷的詩篇。

固然宦途盤曲,張九齡始終死守本身的政治信心和社會任務,直至開元二十七年(739年),他被封為始興建國伯,食邑五百戶。張九齡的平生,不但是小我才調的揭示,更是虔誠與聰明的意味,他對唐朝政治文明的進獻,至今仍為人所獎飾。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在開元十九年(731年)春季,張九齡從桂林解纜逆流而下巡查按察廣州,沿途所思所為無不反應出他對這片地盤深深的愛意與任務感。固然宦途多舛,張九齡卻從未放棄過本身的抱負與信心,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在為國度和社會的生長進獻著本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