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第31章唐憲宗李純:奮發有為的皇帝(下)[第1頁/共5頁]
不立皇後
固然李宥身份高貴,僅比李寧年青兩歲,但憲宗卻挑選了立長不立貴的原則,在元和四年(809年)正式冊立李寧為太子。不幸的是,元和六年(811年)底,李寧早逝,這使得關於新太子的人選再次成為了朝廷表裡熱議的話題。當時構成了兩派權勢:一派由深受憲宗寵任的寺人吐突承璀帶領,主張立澧王李惲(本名李寬)為擔當人;另一派以寺人梁守謙、王守澄及大多數朝臣為代表,鑒於郭氏家屬的顯赫職位,他們力薦郭貴妃所生的遂王李宥(即厥後的唐穆宗李恒)。終究,唐憲宗李純同意了冊立三皇子遂王李宥為太子,但卻遲遲未立郭貴妃為皇後,導致太子李宥的職位一度不敷安定。
五代劉昫對憲宗的評價充滿了歌頌與敬佩,他通過幾句精煉的話語概括了憲宗在位期間的關頭政績和帶領特質:
前明後暗的君王
2.對特定官員的虐待:穆宗即位之初,特彆榮寵兵部郎中薛放、駕部員外郎丁公著和翰林學士杜元穎,這些人被以為能夠與弑君有關。
穆宗與郭貴妃的懷疑:一些汗青學家提出了分歧的觀點。明末清初的史家王夫之以為,固然陳弘誌是直接行凶者,但真正的幕後主使能夠是郭貴妃和她的兒子唐穆宗李恒。近當代汗青學家陳寅恪也有近似的觀點,以為穆宗能夠觸及暗害其父的詭計。1992年,黃永年的文章進一步將此事與元和前期黨爭聯絡起來,提出穆宗是“元和逆黨”的主凶。
3.措置宮內方士:穆宗即位後不久,命令杖斃柳泌及和尚大通,並放逐宮中方士,遠貶皇甫鎛、李道古,這些行動彷彿是為了袒護憲宗服食丹藥而亡的究竟。
上麵這段筆墨是唐朝墨客韓愈對憲宗安定淮西兵變這一汗青事件的歌頌:
憲宗勝利地安定了各地的兵變,幾近實現了國度的戰役與穩定。但他的巨大奇蹟之以是冇有獲得善終,啟事在於他過於尋求短期的勝利,而忽視了建立長遠的信賴。這類短視的行動減弱了他的統治根本,使得他在暮年冇法穩固本身的成績。
憲宗天子以其剛烈、明智和判定著稱,自即位之初便立下了安定兵變的決計。麵對盤據權勢,他能夠采取忠臣的策畫,不被世人的群情所擺佈,終究達成了削平兵變的巨大勝利。特彆是當吳元濟被肅除後,那些強大的藩鎮和英勇的將領紛繁表示情願悔過改過,歸順朝廷。這一期間,唐朝的聲望幾近規複到了鼎盛期間的程度。從這一點來看,憲宗治下的好壞對比一目瞭然。
關於唐憲宗李純遇害的爭議,首要集合在是否為寺人陳弘誌所弑殺以及穆宗李恒以及其母郭貴妃(厥後的懿安郭皇後)是否參與了這一詭計。固然新舊《唐書》都記錄憲宗是被寺人陳弘誌等人暗害而亡,但汗青上存在分歧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