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大禹封於夏地[第1頁/共5頁]
大禹見四員天將久鬥惡龍不下,便揮動著開山神斧,從地上一躍而起,直取惡龍降龍。三十六降龍斧盪開,“現龍在田”、“龍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誨”、“龍行不息”……一著接著一著,一式接著一式,那惡蛟隻要躲閃之功,冇有還手之力,更兼四員天將圈在四周,四般兵刃一齊向身上召呼。
世人四顧一看,隻見一條惡蛟在半空中逞凶。這條惡蛟重新至尾有十丈不足,渾身青玄色,龍頭有笸籮大,血盆大口,四隻獠牙露在唇外。正在黑霧中翻翻亂滾,呼風喚雨。
這時,伯益和勾股已經將井挖妥。大禹號令四員天將用鐵索將惡蛟鎖起來,然後由應龍將惡蛟提起投進了水井,最後大禹將鐵鎖的一端鎖在了井壁的石欄上。
那惡蛟也不是等閒之輩,技藝矯捷,脫手狠辣。四隻龍爪剛猛非常,一條龍尾有千鈞之力。若被龍爪抓著或是被龍尾打上,非死即傷。一張大口能吞下一個活人,更兼一身厚厚的堅固鱗甲,刀槍不入。
惡蛟一聽“應龍”二字,嚇得渾身一顫抖,曉得應龍是天上的神龍,神勇無敵。本想回身就逃,但是轉念一想,這是在本身的地盤上,強龍不壓地頭蛇,哪有不戰而走的事理?豁出去拚他一個魚死網破。想到這裡一聲吼怒,說道:“應龍,你不在天上待著,誰要你來到中原多管閒事?”應龍道:“我受命助夏伯大禹治水,你常日裡作歹多端不說,竟敢在明天夜裡大鬨夏伯營地,夏伯大禹要為民除害,特派我來捉你。”
伯夷公然不負大禹所望,把夏地管理得井井有條。周邊的百姓傳聞帝舜把夏地封給了大禹,因而紛繁從各地遷來夏邑定居,人丁越聚越多,夏邑也越來越熱烈,越富庶。垂垂地夏邑成為了中原第一都。
大禹當即號令四員凡將,帶領五百兵士當場築台,不一會高台築就。使者便與大禹聯袂一同登上了高台。使者從懷中取出了聖旨,展開來,大聲宣讀道:“天子帝舜詔曰:夏伯大禹,受命治水以來,已經前後治伏了黃河、九河。此次再接再勵,又治伏了淮河,為沿淮的百姓消弭了大水磨難,得以重返故裡,安居樂業。為了表揚夏伯大禹的功勞,今加封夏。,與原有的崇地相連接,取名夏國,品級為伯候都城夏邑。周遭四百裡均屬夏國。此詔”。
四員天將待要追逐,大禹見入夜路不熟,遂叫住了四將,出兵回營。
今先人們將此高台稱做多鈞台,或者夏台,也叫禹王台。
再說朝堂上的帝舜,接到了大禹的報捷文書。見說淮河大水已經製伏,從泉源的桐柏山一起蜿蜒向東,歸入了東海。大水退去以後,沿淮的百姓們都返回了故裡。郊野裡重新又播種上了莊稼,稻麥飄香,五穀歉收,百姓安居樂業。不由大喜,當即頒下一道聖旨,要加封給夏伯大禹一塊領地。封地就挑選了緊挨著崇地的夏地,把夏地封給了大禹。讓兩塊封地連在一起,此後就稱做夏國。使大禹成為馳名有實的夏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