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代大匠斫,稀有不傷[第1頁/共2頁]
--憨山德清
見利則忘生,是不畏死。
天之生民,必有以養之。而人不知天,不安命,橫肆貪慾以攝生。乃至不顧短長,而無顧忌以作歹,是乃不畏三威。天道昭昭,必將有以殺之矣。
常有司殺者[3]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4]斫。
夫代大匠斫[5]者,罕見不傷其手矣。
--司馬光
民不畏死,何仍舊死懼之?
3.實際中,很多人操心過量,或者嚴苛於人,對人不放心,橫加乾與,插手彆人的事,乃至越俎代庖,豈不知,這不但於事無補,美意冇好報,並且會打亂原有的次序,美意做成好事。以是當戒之。
這就彷彿代替初級木工去砍木頭,那些代替木工去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本技藝指頭的。
[1]奇:奇特,詭異。
常有專管殺人的人,去代替刑戮者亂殺人。
1.本章申明統治者不要施暴政,亂殺群眾。因為這不但是違背天道的,並且民不畏死,以死相威脅並不能起到感化。
政煩刑重,民無所措手足,則常不畏死。雖以死懼之,無益也。民寬於政,常樂生畏死。
如果群眾真的怕死,那對於那些作歹反叛的,我便可依法殺掉他們。
註釋
越俎代庖的故事
天道至明,司殺有常,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鬥勺運移,以節度行之。人君欲代殺之,是猶拙夫代大匠斫木,勞而無功也。代天殺者,失法紀,不得其紀綱,還受其殃也。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1]者,吾得執[2]而殺之,孰敢?
治國者科罰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
前人校注
《莊子・清閒遊》裡有如許一則故事:古時候,陽城有一名很有才氣和涵養的人,名叫許由。他在箕山隱居,人們都對貳心神馳之,都久仰其大名,都很想見到他。
許由謙讓帝位,恰是他有自知之明,循分守己,不等閒越位的表示。相反,一些人不自量力,自發得是,動輒乾與彆人的事情,乃至越俎代庖,成果常常不得民氣,於事無補,並且還輕易給本身帶來多事的禍害,以是老子說"代大匠斫者,罕見不傷其手矣"。
天將去惡,必假手於一人。
2.老子反對重刑,但不得不實施科罰時,也要有專人賣力,司殺者不能代替刑戮者,小工不能代替大匠。六合萬物各有所司,不能胡亂代替。不然,就隻能自傷傷人。
[4]大匠:初級工匠。
群眾不怕死,為何還用死來威脅呢?
[3]司殺者:指專管殺人的人。
--蘇轍
當時,堯帝也傳聞了許由的賢名,想把帝位禪讓給他。因而,堯帝就把他召來,對他說:"你看,天上有日月在,而蠟燭還不燃燒,它的亮光同日月比,真是太微不敷道了!上天已經下了及時雨,但還要野生去灌溉,這不是徒勞嗎?申明我們天下另有很多題目要措置。先生很有才調,如果當了帝王,必然會管理好天下。如果我持續占著這個帝位,實在感受忸捏,請答應我把天下交給您吧!"許由並不想登帝位,趕緊推讓說:"您已把天下管理得很好了,我再來代替你,這如何行呢?鷦鷯在叢林裡築巢,占一根樹枝就行了;鼴鼠在河邊飲水,頂多喝滿一肚子就夠了。算了,我的君主!我要天下有甚麼用呢?廚師在祭奠時,又做菜,又備酒,忙得不成開交,但是掌管祭奠的人,並不能因為廚師繁忙就健忘本身的本職事情,丟動手中的祭奠器具,去代替廚師做菜、備酒。就算你丟了天下不管,我也決不會代替你。"說罷,許由就回到本身隱居的箕山種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