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第1頁/共3頁]
[9]殃:災害。
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9]。
比如,兵戈時,為了打敗敵手,就需求先逞強,讓敵手高傲,然後打敗敵手。當初,劉邦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就是他中了匈奴的逞強之計而至。在政治鬥爭中,為了減弱臣子的權勢,君主常常先給臣子大量犒賞,讓他滋長高傲,放鬆警戒時,然後動手減弱其權勢。康熙清算明珠和索額圖,雍正貶斥年羹堯,用的都是這個彆例。
--王弼
[5]兌:口,孔穴。
3.內心迴歸初元本真,就會迴歸渾厚天然和虛無安好之狀況,從而讓內心在安好中產生定力和聰明。有聰明,天然能見微知著,明事理,行大道,凡事易成。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3]。
荏弱致勝之道
[8]強:健旺,自強不息。
知其本源,就能熟諳萬物。
如果開放慾望之口,就會增加騷動,畢生不成救治。
--王弼
熟諳萬物,如果再謹守萬物的底子,如許畢生不會有傷害。
見小[7]曰明,守柔曰強[8]。
六合萬物都有肇端,這個肇端為萬物之源。
天下有始[1],覺得天下母[2]。
--蘇轍
註釋
這就是遵守道。
守荏弱而物不能加,可謂強矣。見藐小則事不能昏,可謂明矣。
典範故事
前人校注
[1]始:本始,此處指"道"。
--範應元
萬物未生之前,都有靈性,靈性就是萬物之母。複歸其性謂之複歸其母。如未驚蟄時,草草本性而未生,內有天賦存焉。到腐敗後,漸多買賣,而枝葉萌動,此其子也。夏茂秋落,有霜雪殺之肅之。買賣儘,止有性存。含養於內寂然不動,而又待來春。此是複歸其母。如修道者,一氣融性,平靜而俟物至上升降落而會於虛。覆性而侯動,動而複靜,隨其天然不待勉強,而合天真。此是知母知子,而明本末始終也。此則近於真常之道,真常之道在於湛寂。冇身而不殆。
--陸希聲
是為習常。
楚漢相爭時,劉邦遲疑滿誌,總想著儘快篡奪關中之地,但張良勸說道:"現在,漢國強大,楚國強大。我們應當采取荏弱手腕,以柔克剛,如許既可避開生命傷害,又能獲得漢中和巴蜀之地。"劉邦采取了他的建議。不久,劉邦的權勢由弱轉強,終究擊敗項羽,一統天下。
塞其兌[5],閉其門,畢生不勤[6]。
開其兌,濟其事,畢生不救。
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精,竄改不測,通神達生,故謂之母。在人之身則為神明,不成以言傳口傳而得之也。靜而無慾,道自居矣。
用外在的聰明,複歸內涵的道,就不會身遭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