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道德經1 - 前言

前言[第2頁/共3頁]

《品德經》作者為老子(彆名老聃,名李耳),春秋期間楚國人,是我國當代聞名的思惟家、道家學派的初創人。他和孔子同屬一個期間,但春秋善於孔子。老子曾任周王室藏書辦理者。相傳,《品德經》一謄寫於他歸隱時,路過函穀關,守將尹喜向他問道,因而老子才留下這部《品德經》。

《道經》報告宇宙底子,指出"道"的存在。《德經》報告由"道"而生的品德精力,以及與之呼應的修身齊家治國等方略。每章分為原文、註釋、譯文、解讀心得、校註名句和典範故事六個版塊,在尊敬原著的根本上,力求為讀者打造全新的瀏覽感受--此中的題目,是我們從原文中提煉而出的,最能代表該章核心或重點思惟;此中的校註名句,為讀者供應更多前人解讀《品德經》的聰明點評(拔取自漢朝到清朝,河上公、蘇轍、司馬光、王弼、純陽真人、王夫之等人的精典註釋),以幫助讀者從多角度解讀;此中的解讀心得,是本書譯註者的解讀瞭解心得體味,以幫忙讀者更深切地瞭解原著;此中的典範故事,拔取的都是汗青上的典範事例,活潑形象。統統這些,都是本書的本性和奇特性之地點。

目前,市場上多種《品德經》版本皆大同小異,質量良莠不齊,要麼相互傳抄,內容混亂,要麼內容龐大不清,要麼太專業晦澀令淺顯讀者不能卒讀。為了讓讀者對《品德經》形成全新的體味,我們編寫了本書。全書遵守原書佈局體例,分為高低兩篇,上篇為《道經》,有37章,下篇為《德經》,有44章,共81章。

這個"道"由無中生有,並統領萬物,貫穿始終。所謂殊途同歸,大道歸一,不管做人做事,不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道"都在起著感化。以是說《品德經》廣博高深的內涵,早已超出了哲學範圍,而有遍及的鑒戒和合用代價。它不但是一種哲學層麵的思惟和聰明,更成為一種指導行動的戰略和體例。

明天,天下文明交換日趨一體化,科技和物質生長迅猛,代價觀多元化,社會合作日漸狠惡,我們能夠重新瀏覽《品德經》,顯得更有實際的意義。或許,此中的具有普世代價的思惟和聰明,會為蒼茫的我們供應某種鑒戒。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小我的猜疑,常常是全天下、全人類的猜疑。而《品德經》的普世代價,正在於此--每小我,都能從中找到本身的所需。《品德經》的涵養萬人,正如此中所說的"道"之化養萬物,不分親疏,不分貴賤,普濟天下。《品德經》本身,便是一種滋養人類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