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道經》三十七章[第1頁/共3頁]
前人校注
名可名,非常名。
[2]道:動詞,說出。
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8]。
譯文
--王夫之
又有一次,孔子對老子說:"我研討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自發得好久了,熟諳此中的事理了,但憑此謁見72個君主,講授先生您的事理,闡揚周公召公的事蹟,但是冇有一個君主采取。太難了!是這些人難以壓服,還是事理難以發揚呢?"老子說:"幸虧你冇碰到治世的君主啊!所謂六經隻是先王之時的陳腐知識,如何是真正的道呢?你所謂的知識和事理,就像是萍蹤,是先人的萍蹤,萍蹤又不是鞋呀,如何有效?百鳥雌雄相視但可生養;而蟲類則是雄在上,雌鄙人,高低訂交應和才生養。有種叫'類'的植物,身兼雌雄兩性,能自生自育。賦性不成改,運命不成變,時候不成留,道不成閉塞。獲得道就能勝利,失道必然失利。"孔子聽得雲裡霧裡,而後,他三個月冇出門,在家靜坐自修,然後,他再去見老子。
[4]無:六合萬物冇構成時的渾沌狀況。
無[4],名六合之始;
[7]徼(jiào):邊沿、鴻溝,這裡引申為端倪。
孔子說:"我懂了。烏鴉喜鵲孵化而生,魚兒濡沫而生,蜂類則是化生。弟弟出世,哥哥失愛而哭泣。我分開天然造化已經好久了,本身尚未達到天人合一的地步,怎能去教養人呢?"老子說:"很好。孔丘得道了!"
老子警告孔子,他所學的所謂六經不過是陳腐的知識,遠遠不是道。道需求法天效地,與天然六合合一,察看六合萬物,察看事物生長的規律,才氣獲得道;獲得道,才氣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穿,從而學乃至用,教養天下。孔子終究熟諳到此,以是老子說他得道了。
解讀心得
以是要常從"無"中貫穿"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貫穿萬物產生的端倪。
註釋
這不是普通的深遠奧妙,而是深遠又深遠,奧妙又奧妙,這就是宇宙六合萬物之統統奇妙的總門。
[6]妙:奧妙、奇妙。
過了一會兒,待老子練完功,孔子出來,說:"我剛纔瞥見先生形體直立不動,如同枯木,又彷彿超然物外而遺世獨立的模樣。"老子說:"我心迴歸到生命的最後狀況,遊於萬物的初原了。"孔子說:"如何講?"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開篇第一章,老子即提出了"道"之存在,以及它的無形、知名、奧妙。老子以為,是"道"使宇宙萬物"無"中生"有",化生馳名之萬物。以是,"道"為"眾妙之門"。他的這類思惟,表現了樸實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